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文旅
龙江剧《人世间》为何一票难求
来源:生活报   编辑:周迎华   2025-04-28 09:24:56

名家主创 将115万字小说搬上舞台 首演获观众好评:代入感强,现场版直击内心

龙江剧《人世间》为何一票难求

吕冰峰

王晓鹰

罗怀臻

文/摄 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王雪莹

原著小说曾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同名影视剧曾看哭万千观众……近年来,《人世间》无论在“书友圈”还是“剧迷圈”都是响当当的存在。4月26日晚,龙江剧《人世间》在哈尔滨大剧院首演后同样反响热烈,一票难求。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纷纷给出了“超出预期”的评价。

120分钟的舞台呈现,无疑是精彩的。可这120分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是观众们不曾了解的。首演前一晚,本报记者探班剧组,从下午2点到晚上10点彩排结束,通过8个小时沉浸式跟踪采访,带大家品味龙江剧《人世间》为何能够直抵人心。

从115万字原著到1万字舞台剧本

五场戏串联起周家人的悲欢离合

“东北有座尔滨城,城里住着一户人,这户人家本姓周,一家五口亲又亲……”首演当晚,一支曲调欢快的舞蹈拉开了龙江剧《人世间》的序幕。

不同于原著115万字的长篇构架和58集电视剧层层铺陈的叙述手法,龙江剧《人世间》将“光字片”周家儿女50年来的命运沉浮以及中国社会变迁的壮阔画卷,浓缩在了120分钟的舞台之上。记者看到,龙江剧《人世间》共分成五场戏:1969年冬天,周家人拍摄全家福后赶赴异地,只留小儿子“周秉昆”与周母相依为命;第二场戏将镜头对准了1972年“周秉义”所在的大兴安岭、1974年“周蓉”所在的贵州山区以及1976年的哈尔滨“光字片”;第三场戏主要呈现的是1978年周家的场景——“郑娟”独自照顾周母两年,其间,她和周母在亦虚亦实情境中的大段唱词十分催泪;第四、第五场戏讲述的都是周家团聚的画面……

采访中,编剧罗怀臻表示,从115万字的原著到1万字的舞台剧本,改编只能提取《人世间》的精华部分。他认为,一个家庭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起起落落。“故事中亲人之间的牵挂是永恒的,相信这一点能够打动每一个人。”导演王晓鹰表示,将《人世间》搬上戏曲舞台,更要集中展现人物关系和重要的情感片段。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打破了龙江剧以往“一人一事”的结构,而是采用群像戏的形式来呈现一家五口的故事,进而表现出《人世间》应该有的一种社会情感。

当《人世间》遇到了龙江剧

唤醒那个年代东北的独特记忆

梁晓声在对龙江剧《人世间》的寄语中曾表示:“这部小说的城市背景虽然并没具体化,但家乡人都知道是咱们哈尔滨。”所以当《人世间》遇到了龙江剧,舞台上处处都能见到家乡元素。

首演现场,记者经常听到有观众感慨剧组服化道的用心:“卖糖葫芦的、磨菜刀的、烤地瓜的,还有三轮车上的冻梨、冻柿子……尤其是那句‘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一下子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小时候,代入感太强了!”在编剧罗怀臻和导演王晓鹰看来,哈尔滨的作家写了哈尔滨的历史,再由坐落在哈尔滨的龙江剧艺术中心来演绎,最恰如其分。

作为龙江剧《人世间》的舞美设计,边文彤希望能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为观众唤醒那个年代东北的独特记忆。她查阅大量资料、翻阅大量画册,最终选择通过一个转台、两个平台的方式呈现出时代变迁的空间转化。同时,边文彤在设计上还藏了诸多小惊喜,比如用“光字片”老房子和欧式建筑进行混搭布景、一棵树贯穿始终折射出“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但自然社会永恒不变”的思考等,“希望这样的舞台呈现能让大家觉得‘嗯,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味道’。”

熟悉龙江剧的观众都知道,唱腔是它最大的特色。作为龙江剧《人世间》的唱腔设计,边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创作。“每一场戏都设定了符合其时间脉络的唱腔,我们不仅融入了一些东北民间曲调,还结合了许多现代元素。”

老中青三代演员都是“主演”

每个角色都让观众“似曾相识”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龙江剧《人世间》推出全员实力派阵容:“周父”张国庆、“周母”蔡桂英、“周秉义”高运来、“周蓉”栾兰、“周秉昆”李囤丰、“郑娟”曹琳梓、“冯化成”高健和“郝冬梅”辛颖。记者注意到,老中青三代演员齐上阵,也得到观众们的一致认可。有人说:“‘郑娟’的还原度很高,演员的情感爆发力很强。”有人说:“饰演‘周父’的老师太棒了,他像极了我年迈的父亲。”还有人说:“每个角色都立体丰满,仿佛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让人似曾相识。”

其实为了将原著中的经典人物塑造好,龙江剧的演员们早已把自己“掰开揉碎”,融入了角色里。栾兰表示,虽然“周蓉”有一些小自我,但是她更想放大角色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曹琳梓认为,“郑娟”虽然饱受人生苦难,却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生,甚至扛起了周家两代人,是非常有力量和美好的女性角色。90后李囤丰虽未曾经历过剧中的年代,却做了不少功课。“我理解的‘周秉昆’胆小善良,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他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可这也恰恰成就了小人物带给大家的感动。”

精心打造“一出戏”

仅一个谢幕,大家就走位十几次

龙江剧《人世间》之所以一票难求,背后是整个主创团队夜以继日的付出和高强度的排演工作。首演前一天,记者下午2点来到后台观看排练,导演王晓鹰正在对最后的谢幕环节反复打磨:演员衣服没扣好,再来一遍!舞蹈演员早出来一秒,再来一遍!就这样反反复复走位了十几次,记者的采访也被一延再延。

导演的精益求精远不止于此。记者看到,一个演员们进屋后顺手挂衣服的情节,导演都要特意跑上台亲自指导。在他看来,每件衣服的挂放位置和顺序都不能乱。在排练间隙采访一位位演员,记者用了三个多小时,也见证了他们时刻绷着一股劲儿的状态——边化妆边念叨着台词,走廊里经常能听见吊嗓子的声音,看见他们压腿、练功,吃饭也都是匆匆扒拉一口……许多龙江剧演员都有一个习惯,手里端着热水杯,兜里揣着护嗓子含片。晚上9点,内彩终于结束,导演立即带领大家复盘台上的每一处小失误。直到晚上10点,大家才收工,而这还是演出前收工最早的一天。因为自联排起,早上来、半夜走是常事。

龙江剧团队的团结力和吃苦精神,也得到了外请团队的认可。导演王晓鹰认为,龙江剧的表演非常生动,龙江剧的演员很有灵气和才华,相信未来一定能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舞美设计边文彤说,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大家看到龙江剧人内心的一份火热、坚持和执着。大家的认可,无疑是对龙江剧人最宝贵的回馈。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吕冰峰表示,用龙江剧演绎龙江故事,是使命更是责任。全组上下充分发挥了龙江剧人“一棵菜”的精神,力求打造出有血、有肉、有筋骨,更有时代意义的龙江戏曲精品力作。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