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人主演到刘晓庆、李若彤、倪虹洁等明星加盟 从最初投资几千到如今几百万的大制作
圈内人谈短剧发展:从“微”到“精” 内容为王是根本
生活报记者 王晓晨
3月28日,74岁刘晓庆主演的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在抖音正式上线,开播即获得9.4分的高分,并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截至发稿前,吸引了近10万人次追剧。很长一段时间,短剧行业曾被视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主演也是以素人为主。但这段时间观众会发现,倪虹洁、李若彤、徐梦洁等一些明星纷纷试水短剧,就连一些传统影视公司如柠萌影视、正午阳光等也成立短剧子公司,加速布局短剧赛道。
短剧行业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又将如何发展?对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圈内从业20多年的哈尔滨老乡栗子儿,从事影视推广近20年的叶子,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熙恩等圈内人纷纷表示,短剧市场已到了转型升级的阶段,爽而有度、内容为王才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李若彤、倪虹洁等明星加盟 打破短剧“演技粗糙”刻板印象
短剧行业曾被视为“素人舞台”,但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短剧行业吸引明星纷纷加盟,在刘晓庆之前,李若彤、张天爱等实力派演员也纷纷试水短剧领域,凭借自身影响力与创作力,为短剧注入新活力。
其中,李若彤监制并主演的短剧《午后玫瑰》聚焦中年女性职场困境,去年在网上播出时,播放量破1.7亿,并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4网络视听精品节目,今年3月在东方卫视“上星”播出。这部仅有16集、单集不足4分钟的短剧,以平均收视率0.3604%、峰值0.5445%的成绩,连续多日跻身卫视黄金时段收视前三,甚至超越多部传统长剧,可以说获得了收视率与播放量的双丰收。春节档,倪虹洁主演的《夫妻的春节》以家庭情感为核心,单平台5.8亿次的播放量放在整个短剧市场也是绝对的“爆款”。徐梦洁主演的《大过年的》更以10亿播放量成为现象级作品,推动短剧题材向都市情感、女性成长等多元化方向拓展,徐梦洁也凭此剧晋升“短剧扛剧花”。
随着实力派演员纷纷跨界试水,短剧题材也从“爽感优先”转向内容的多元化。比如:黄晓明出品的《一姐》融合人口贩卖、动作打戏等强冲突元素,成为黑马;李嘉琦主演的《河豚小姐》的都市题材吸引年轻用户;何赛飞最近拍摄的短剧作品《龙凤又呈祥》则融入了非遗汉绣元素。这些知名影视演员投入短剧的拍摄,正在打破观众对短剧“演技粗糙”的刻板印象。
从“平民娱乐”到“专业赛道” 大公司大制作加盟 短剧告别“小打小闹”
从事影视推广的叶子介绍,短剧的雏形可追溯至2010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用户对碎片化娱乐内容的需求激增。“早期短剧多为草台班子制作,以低成本、快节奏的土味剧情为主,如重生逆袭、豪门恩怨等题材。这些作品,拍摄周期仅需数天,成本最低几千元,可以说是快销品。”叶子说,这一时期,短剧的盈利模式以用户付费为主,观众需按集解锁观看,单集价格1-3元。尽管制作粗糙,但凭借高转化率,部分短剧可实现单月分账破百万,吸引了大量中小团队入场。
记者获悉,2020年以后,资本与技术纷纷入场短剧行业,短剧不再是过去人们眼中的“小打小闹”。目前,抖音、快手、腾讯占据短剧市场大部分份额,百度、爱奇艺通过分账升级和流量扶持争夺头部内容,传统影视公司,如柠萌影视、正午阳光等成立短剧子公司,引入长剧制作经验。柠萌影视旗下团队制作的《二十九》投资成本达数百万元,堪比中等体量长剧的制作成本。对此,叶子表示:“短剧行业的普遍成本在几十万元,像《二十九》这样投入数百万元的大手笔也越来越多。短剧的收入也从用户付费到免费+广告多种形式并存,例如:红果短剧通过免费观看+广告插入模式,月活跃用户突破1.4亿。”
专家:“内容才是短剧发展王道”
这些年短剧凭其“短、平、快”的特点迅速走红,谈到未来的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短剧的未来在于平衡“流量变现”与“艺术表达”。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圈内从业20多年的哈尔滨老乡、演员栗子儿表示,短剧行业是新兴影视行业,也正从“草莽时代”迈向“精耕时代”,内容精品化是其必然的选择。“我们业内有一个口号:甭管横屏竖屏,要的都是水平。一些老编剧、导演、演员在谈到新兴影视行业时,大多表示,经典长剧的影响力能持续数十年,短剧若想长远发展,必须回归故事内核。”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熙恩告诉记者,他的身边就有朋友在做短剧,尤其是近几年,明显感觉到短剧市场变得越来越成熟。大咖明星的加盟推动行业从“爽感优先”向“精品化”转型,也预示着新一轮内容革命的到来。“唯有坚持内容为王、拥抱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从快餐文化到文化现象的跃升。”
值得高兴的是,今年以来,微短剧市场出现了多部兼具流量和质量的“爆款”。比如:3月14日上线的以上世纪80年代四川洪灾为背景的方言年代家庭短剧《家里家外》,3天播放量破10亿,目前播放量近20亿,全网话题量超40亿。它的爆红证明了圈内人“内容为王”的观点,短剧不依赖强反转和快节奏,凭借真挚情感同样能受到观众欢迎。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2025年管理提示,明确指出微短剧创作要“接地气”,应该贴近生活,回归艺术本身,不能脱离现实。相信随着政策介入和监管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短剧将撕掉身上“狗血”“粗糙”的标签,一部部精品短剧将打动人心。
图片均为资料片 来自播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