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两个月数十万针 绣出“冰雪索菲亚”
来源:生活报   编辑:周迎华   2024-12-01 08:54:06

挎包、灯罩、首饰、婚书……她让非遗青丝绣走进生活

两个月数十万针 绣出“冰雪索菲亚”

实习生 刘昕睿 王洋 吴妍

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 李丹

绣室内,她端坐在绣架前,正熬夜为一对新人赶制一份特别的婚书,她双眼紧盯绣品,用绣针穿着发丝,在真丝底料上有规律地起落,发丝逐渐在底料上交织成细腻的图案,她还不时停下,认真审视绣面,细致调整针法,一心只为在既定时间内完成这一婚书的绣制工作……她就是哈尔滨市45岁的郭晓红,非物质文化遗产青丝绣的传承人,她将传统青丝绣和现代工艺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喜爱上这项技艺。近日,郭晓红携青丝绣亮相哈尔滨青春市集,活动结束后,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探寻青丝绣背后的传承故事。

青丝绣的儿时印记

“儿时我就看见太姥姥用头发绣枕头顶,她说用头发绣的东西寓意好,年轻人的头发有青春活力,长寿老人的头发寓意长命百岁。”说起自己和青丝绣的渊源,郭晓红回忆,她自幼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姥姥与母亲皆从事青丝绣相关工作,“我小的时候,家里的女性大都做与绣花相关的工作,那时虽未立志于此,但对青丝绣充满了好奇。”

大学毕业后,郭晓红开始专注于青丝绣,并通过观察生活,将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小受家人耳濡目染的郭晓红对绣法已经非常熟练,但是原材料头发的挑选却相对困难。“在青丝绣创作里,头发的挑选堪称重中之重,关系到整个作品的质感,而且只能依靠人工来挑。”郭晓红告诉记者,“挑选头发时,我会找一处光线好的地方,先把收集来的头发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再放在白棉布上,然后开始一根一根地挑选,优先选择发质柔和的发丝,因为这样的头发在绣制时能更好地配合穿针引线,不易断裂或卡顿,太细的头发缺乏韧性和表现力,过于干枯的头发则会影响绣品的整体质感与光泽。”如果碰到定制的绣品,如婚书这类有特殊意义的绣品,则需要更加用心挑选,“虽然这个过程很繁琐,但只有选出最合适的头发,才能绣出精美的青丝绣作品,让更多人看到!”

生活用品上探索创新 新人头发绣出婚书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深度扎根于传统,全力保留并传承青丝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传统韵味,这是每一件作品的灵魂根基;另一方面,我觉得也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主动地去契合当下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精准捕捉年轻人对时尚、个性与创意的追求偏好。”郭晓红所创作的青丝绣作品在众多绣品中能够脱颖而出,创新是关键。

一幅50厘米×70厘米的《冰雪中的索菲亚教堂》,是郭晓红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她用时两个月,缝制了数十万针,用了100克白发和黑发进行创作。“这幅作品我选择了冬季,如果都用丝线绣制就不真实了,每隔一段就会加点头发,这样会很真实,包括雪景里都混了白发。”提起自己的作品,郭晓红颇为骄傲地介绍道。除此之外,她的作品还包括精美的项链、雅致的团扇、古色古香的绣包、绣有精美图案的灯罩等生活中的日用品。

“一次外出途中,偶然看到有人在包上绘制了一朵精美的小花,图案简洁又不失高雅,那一刻我就想,我为什么不能用手中的绣针将其以青丝绣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于是,郭晓红绣下了她创新路上的第一针。“我不断在各类生活用品上探索创新,从包开始,为每个包赋予独特的艺术灵魂,接着拓展到扇子、耳饰等领域,直到现在挑战灯类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创新路上不断前进的决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青丝绣以新颖的方式出现于大众视野。”

在一个高20厘米、长66厘米的红色真丝底布上,用一对新人的头发绣出名字、日期、吉祥话的婚书,是郭晓红认为最有意义的作品。“有些新人找到我,想要一份特别的纪念品,古时候就有把新人头发系在一起寓意永结同心的习俗,现在我们的这个婚书同样用了新人的头发寓意美好。”郭晓红告诉记者,这种传统重新被年轻人喜爱,她也感到很高兴。

“这么多年我一直沉浸其中,细致绣法已经融入血液中,粗制滥造是绝对不行的,无论何时,我都以最高绣工标准自我约束,力求每一件作品都尽善尽美。”郭晓红认真地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