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大山里训练 带着举重女孩每天举起成吨重量
“铁娘子”孟德娟: 挺起“冰城力量”
受访者提供
文/摄 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从哈市阿城区玉泉镇出发,驱车穿过树林和村庄,沿着崎岖山路开到半山腰。道路的尽头松林掩映、蝉鸣聒噪,这里是北极滑雪场,也是哈市夏季运动项目训练中心举重队的训练基地。
“腰,带住,别躬着!”14日上午,在举重馆里,哈市女子举重队教练孟德娟快速地拍手,喊声急促有力。她身边的举重女孩们,手上沾满镁粉轮流试举,助威声和杠铃落地的闷响此起彼伏,稍微靠近一点就能感觉到地面的震颤。
当天最高气温30℃,汗流浃背的女孩们却颇为知足。“在海南转地训练可比这热多了,那边三十七八度!”孟教练说。
女子举重招生难 被迫回老家“杀熟”
今年44岁的孟德娟,是宾县人。小学参加运动会时被举重教练相中,成绩突出的她后来入选省队、国家队。1998年曾夺得全国举重冠军,2002年成为一名基层体校教练。
“当年,我家人根本不知道举重是啥,教练多次来家里找我,我妈被他的执着打动了,这才同意我练举重。”孟教练苦笑道,如今角色转换,她成了那个苦口婆心的劝说者。
基层体校普遍面临招生难题,女子举重项目更是难上加难。队里的十余个女孩,都是她从老家宾县的村镇招来的。这不是什么老乡福利,倒像是一种“杀熟”。“别的地方我也试过,实在招不上来人,只能靠着老家的人脉,到各个学校走走。”孟德娟说。
举重的选材标准是身材匀称、瘦高,关节好,不能有心脏病。每次在宾县走一圈,她都能记下长长的选材名单,回来后狂打电话,结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嗓子冒烟儿了,七八十人里有三四个能来试训的就不错了”。
人们对举重项目的误解,早已根深蒂固。比如,家长们最担心的是练举重会“压个儿”,不想孩子变成“矮粗胖”。孟教练解释,早就有研究表明,练举重不仅不会变矮甚至还能长个儿。举重项目是从低到高分重量级别的,在小级别项目上,教练会倾向于选择一些身材矮小、力量强的苗子,而且身材矮重心就低,抓杠铃时比较稳。另外,比赛时,往往是身材矮小粗壮的运动员率先出场,这或许给了观众一些错觉,认为举重运动员普遍比较矮。其实在大级别当中,运动员还是普遍比较高的。
“举重教练更喜欢招身材修长的队员,比如我队里现在有身高1米8的,个子高意味着发展空间更大。我这也有几个胖丫头,进队后越练越瘦,肌肉线条越来越好。有的孩子刚来时56公斤,现在48公斤,个儿头也长高了不少。”孟教练的回答,也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她是全国举重冠军出身,但身材看上去并没有预想中壮硕。
队员们常年与山林为伴 每天举起几吨重量
目前,举重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16岁,最小的13岁。她们每堂课的专项训练,至少要做10组抓举和10组挺举。力量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点点加重量,孟教练介绍,为了保护运动员,日常训练一般只举各自重量级的80%-90%。
举重对运动员核心力量、协调性的要求极高,强调爆发力。举重其实是个技术活,所谓“以巧破千斤”,高抓、高翻、下蹲翻、挺举、抓举,举重力从地起,下肢发力,躯干传导,同时动作节奏还要保持连贯和精确,它是技术和力量的完美结合。然而,相比于田径、球类等竞技项目,举重训练相对枯燥乏味,运动员日复一日地重复几个动作,每天累计举起几吨的重量,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才能坚持下来。
练举重的孩子,往往容易半途而废。孟教练说:“运动员一般会有个疲劳期,顶过去就能涨成绩,一旦退下来就要重头再来。”这些年,她送走了不少快要出成绩的队员,为之深深惋惜。举重馆的一个标语板上,印着这样一段话:“只有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才能走在一切竞争者的前面。”孟德娟深知此理,她回忆道,当年自己左膝有伤病,而且晕针,尽管心里害怕,但在国家队时,她是每天第一个到医务室扎针的,想完成治疗之后尽早训练,因为“过了今天就永远没有今天了!”
在队里,身材瘦高的小队员姚诺,今年13岁,练习举重一年了。体重38公斤的她,挺举、抓举成绩分别是45公斤和40公斤。“再过几个月她去参赛,一定能破纪录!”孟教练笑着说。她身旁的陈雅楠今年也是13岁,女孩一脸汗珠,手上早已磨出了茧子,她的进步也非常快,去年就开始参加比赛了。
每年冬天孟教练带队去海南训练三四个月,其余时间和队员们留在玉泉镇与山林为伴。训练时,她们能看到屋后山林里有野鸡飞过;下大雨时,山上流下来的水在院子里汇成小溪,队员们像小孩一样玩水嬉闹。为了举重梦想,女孩们付出了很多,也放弃了很多。
今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举重“梦之队”夺得5枚金牌。奥运期间,孟教练带领队员们一起观看举重比赛,培养她们对举重的热情。谁说举重只拼力量?在男子102公斤级比赛中,刘焕华最后靠战术策略制胜,被网友称赞:“这枚金牌拿得太智慧了!”孟教练解释道,举重比赛确实斗智斗勇,很有观赏性,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有实力,才能逼对方先出场!”
儿子的“高考志愿”: “想跟妈妈每年多见几面”
20多年来,孟德娟培养了很多省运会冠军,向省队输送了十多名举重人才。这两年,她的队员们在全国U系列冠军赛中,夺得第二名和第四名。2023年,在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81公斤级比赛中,弟子丁爽获得抓举比赛银牌,挺举比赛第三名及总成绩亚军。
出生于1999年的丁爽,眼下正和队友一起跟随国家队集训。当年,她是个皮肤黝黑、结实有劲的小女孩,被孟教练从一所乡村小学里选来练举重。在丁爽记忆中,孟教练一直很敬业,她训练时很严厉,平时又很爱笑。每次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她常常会想起这位启蒙教练给她的鼓励:“你行,你可以的!”丁爽说,练举重第四年时,她差点儿想要放弃,是孟教练反复劝说,她才留了下来。当她拿到全国举重亚军时,看过她比赛的孟教练,在微信里立刻帮她分析和复盘比赛。“她永远都那么认真!”丁爽说。
多年来,孟德娟教练跟队员们吃住在一起。举重队里的很多女孩来自单亲家庭,孟教练帮她们缝衣服、洗油点,陪她们过生日,大家周末一起包饺子,感受着大家庭的温暖。每次有人来参观、试训,孟教练都小心翼翼的,嘱咐队员们动作轻一点,怕杠铃声吓退了学生和家长。当年她怀孕后期,每次队员们放下杠铃,巨大的声响和震颤,吓得肚子里的孩子乱动,她虽然心疼,但为了不耽误训练,退到场馆门口坚持指挥。
孟教练的丈夫是一名摔跤教练,在呼兰工作。儿子小哲从小被老人带大,母子俩相处的时间不多。每次归队,小哲都哭着不让她走,求妈妈再陪他多待一会儿。初中开运动会,她答应要去看儿子比赛,结果队里临时有事没去成,儿子一度伤心得不肯接她的电话。去年9月,高中成人礼,这位“铁娘子”陪着儿子走过“成人门”时,眼泪噼里啪啦地掉,比起欣慰,泪水里更多的是愧疚,小哲安慰她:“妈妈没事,我现在长大了。”
小哲今年高考,如今已被海南大学录取,他坦言,每年能跟妈妈多见几面,也是他的“高考志愿”之一。“妈妈每年都会带队去海口训练,我俩在同一个城市,很期待能跟她‘偶遇’!”希望这一次,孟教练别再爽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