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舞、非洲鼓、独唱、合唱、管乐队…… 从清晨到傍晚,夏季每 天都有团队和个人载歌载舞 引来众多观众
音乐之都15年 “尔滨”松花江畔好City
实习生 宫嘉琦 于淼
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 李丹 文/摄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15个年头以来,每年夏天,哈尔滨松花江畔总是“流淌”着动人的旋律,一群热爱音乐的人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或是独自歌唱,用深情的嗓音传达内心的情感;或是翩翩起舞,以优美的舞姿展现艺术魅力;亦或是众人合唱,用和声奏响城市乐章。在江边,音乐成为人们交流与互动的纽带。近日,生活报记者连续多日来到哈尔滨松花江畔,深入采访20余名热爱音乐的人,了解他们与“音乐之都”的故事……
50余人非洲鼓队 敲出江畔欢乐的氛围
“嘿嘿小土豆,跟着下雪的节奏,跺跺脚甩甩头,放飞你的小自由……”夏日的午后,松花江畔虫鸣阵阵、微风习习,九站公园传来了动感十足的鼓声,歌曲欢快、节奏分明,配上敲打的鼓点,现场欢快的氛围让人忍不住跟着舞动。
今年67岁的韩跃军是哈尔滨市傲龙非洲鼓队的队长,正是他带领着非洲鼓队在夏日的午后敲打着欢快的节奏。人群中,一身白色衣服加上一顶白色牛仔帽,修长的身姿、热情的指挥,完全看不出韩跃军今年已经67岁,他的队员们也都精神奕奕。“我们鼓队成立六年了,现在有50多名成员,有非洲鼓、康佳鼓、架子鼓,基本都是由退休人员组成的,最年轻的54岁,岁数最大的76岁。从一开始的几个队伍,扩展到现在近30多个队伍,人越多越热闹。”韩跃军和记者介绍道。
受父亲的影响,韩跃军从小就喜欢音乐,虽然没能从事相关工作,但是退休后他重拾自己的兴趣,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韩跃军接触到了上手较快的非洲鼓。他买来非洲鼓,跟着视频自学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已经能熟练掌握技巧,并把这个兴趣爱好教给了更多的朋友,就这样,几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组成了最初的哈尔滨傲龙非洲鼓队。
自从组成鼓队后,韩跃军就和朋友们来到松花江边表演,一来二去吸引了很多喜爱音乐的人,想要加入鼓队。“只要愿意学,我就免费教给他们,现在我们是松花江边上最大的非洲鼓队。”韩跃军告诉记者,这些年他除了自学敲鼓外,还研究了很多手势,现在他大部分时间都扮演指挥的角色,鼓队的人都能看懂他的手势。“我们每周二四六的11点半到下午3点都来江边敲鼓,已经是松花江边的一道风景线了。”韩跃军自信地说道。
“去年冬天,哈尔滨旅游火爆,我们也为了助力家乡旅游,练习了《小土豆》这首曲子,现在已经是我们鼓队的拿手曲了!”说着,韩跃军带领鼓队表演了一首欢快的《小土豆》,鼓声响彻江边。不一会儿,受到鼓声的吸引,一只10人的舞蹈队找到韩跃军,想要加入团队表演舞蹈。就这样,在韩跃军团队的鼓声中,这支舞蹈队翩翩,引来江边众人的掌声。“哈尔滨是音乐之都,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形式展现家乡的美丽与艺术特色。去年,有个游客看到我们鼓队表演,特意和我说,没想到哈尔滨人这么多才多艺,觉得这里的表演都特别好看、好听,还说回到家乡后,也想组建一个非洲鼓队,带大家表演。”
韩跃军组织这么大一个队伍,考量的事情要比常人多很多,“队员多了想法也多,所以我当这个队长得面面俱到,想得周到一点,不仅要为大家着想,还要为附近居民着想。我把队形安排得很整齐,表演时间也都避开扰民的时间段,这样队员、市民和游客都十分喜欢我们的团队。”
百人新疆舞团 一年364天都在跳舞
“我们可爱的家乡,弹起你的东不拉啊,跳起舞来唱起歌,各族人民大团结……”每天上午10点,九站公园大花坛旁都会响起动听的新疆歌曲,一群身穿新疆服饰的舞者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走近你会发现,这是一群年龄在60到80岁的老人,律动中他们身姿矫健、精气神十足,他们就是松花江九站大花坛新疆舞团的舞者。
松花江九站大花坛新疆舞团的队长是今年62岁的王阿姨,在队里她算是年轻的,“其实我也不算是队长,就是我年龄小,有精力张罗,家也住得近,每天负责拿音响,渐渐地,大家有啥事就问我了。”王阿姨告诉记者,她在这跳了五六年了,“我一开始也是跟着队伍跳的,谁有不会的就请教请教老队员,慢慢就会了。”王阿姨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在一个群里,大概有100人左右,每天固定时间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在大花坛旁跳舞,“除了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年364天都在跳。”
记者采访时,大爷大妈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舞步,每个人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他们时而两人一组,时而几人围成一圈,时而一人原地旋转,很有默契。今年70岁的张宝容和67岁的张小玉是好朋友,每次跳舞她俩都一起组队。“我俩家都住在群力那边,每天早上我们坐公交车过来跳舞。”张宝容告诉记者,她才来这里跳舞半个月,队里的热情氛围让她每天都坚持报到。“主要是我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听到张宝容如此说,张小玉开心地笑了。
“我原来是在老年大学跳舞的,天气暖和以后就在江边开始跳舞,之前都是在防洪纪念塔附近,后来越来越多的舞蹈队跳舞,公园这边就规划了一下,原先的队伍散了,我就自然而然加入到大花坛新疆舞蹈队了。”张小玉告诉记者,在这有人放音乐她就跟着跳,自由自在。“我每天坐车来跳舞,锻炼一上午,中午就回家了,我觉得这个生活挺美好!”一边说着,她一边拽着裙子转了起来,好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而一旁的张宝容也随着她的舞步跳了起来……
唱歌 手风琴、二胡演奏 小型乐团高手多
一位老人手中拿着麦克风,身后坐着一个小乐队,手风琴、二胡、口琴全部准备就绪。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将麦克风举到唇边,乐队伴奏响起,老人铿锵的歌声也随之而起。松花江边的空气仿佛都被这美妙的旋律感染,变得温柔而宁静。那歌声时而高亢激昂,像是江水的奔腾;时而低沉婉转,像是江边的柳絮轻轻飘舞。
这位在松花江边唱歌的老人名叫冯治鹏,是一名退休的文艺工作者。“我年轻的时候就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一直跟随专业老师学习乐理知识。”67岁的冯治鹏染着乌黑的头发,和记者聊天时也中气十足。冯治鹏虽然退休了,但是依旧从事音乐教师这份工作,为了能在下午唱歌,冯治鹏专门把课程安排在上午。“丁香啊丁香,她是多么鲜艳芬芳……”这首熟悉的《丁香啊丁香》,歌词一样,曲调被冯治鹏做了调整,原本高亢嘹亮的高音被他加入了独特的意大利咏叹调,使整个曲子变得婉转绵长。
年轻时冯治鹏曾站在舞台上演出,如今在人群之中,他的演出依旧可以吸引很多观众的目光。市民王先生就是冯治鹏的忠实粉丝,“我家在南岗,每天都来江边遛弯,每个唱歌的我都听,就他唱得好!”王先生不时地叫好鼓掌,观众们的热情让冯治鹏和他身后的小乐队表演得更加积极。
五年前,热爱音乐的冯治鹏和拉手风琴的叶老师、拉二胡的赵老师开始自发地组织乐队,“我和叶老师是朋友,偶尔会在江边唱歌,后来认识了同样热爱音乐的赵老师,我们三个就成为固定的搭子,天气好的时候来江边唱歌,坚持了好多年。这些年有一些爱好唱歌的人加入我们,像陈女士、吹口琴的老师。”冯治鹏告诉记者。
随着最后一句歌词落下,冯治鹏轻轻放下麦克风,深深地鞠了一躬,夕阳的余晖洒在老人身上,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他就像松花江边的一尊雕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岁月静好。
热爱音乐的年轻人 录制视频宣传“尔滨”的美
夜幕降临,记者再次来到松花江边,在宽广的江边,一个年轻的男生静静地站在岸边,他身穿简约的T恤和牛仔裤,显得轻松自在,“当天边那颗星出现,你可知道我又开始想念……”温婉的歌声,吸引了近百人围观。
这个每天晚上在江边唱歌的年轻人是正在哈尔滨读研究生的孙兴旺,今年24岁的他并非专业歌手,只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人。“为什么选择在松花江边演唱?”孙兴旺说道:“我是长春人,来哈尔滨念书后,我觉得江边的景色很美,在这里唱歌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每次孙兴旺唱歌后,都会录制一段视频发送到短视频App里,吸引了很多网友。“歌好听,景色也美。”“想去松花江边坐坐了!”网友们纷纷留言,表露出对哈尔滨和松花江边的向往。“我希望在互联网上用自己的音乐吸引游客来到美丽浪漫的松花江游玩,除了松花江,哈尔滨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希望可以被大家看到。”他说。
青年的歌声如同夏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他用歌声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感动,也让人们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近300人合唱团 上演2000多场街头音乐会
又一个夏日傍晚,记者再次来到松花江边,“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悠扬的歌声传入耳中,合唱的美妙吸引大量游人驻足,不少人在旁边轻声跟着唱。站在场中央指挥的是今年65岁的芦吉山,这个引人注目的哈尔滨江畔之声合唱团就是他组建的,现在已经发展到近300人,合唱团有合唱队、舞蹈队、模特队和管乐队。
“夏季的时候,每天晩上6点到8点,我们都活跃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内,演唱的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充满正能量的、歌唱祖国歌唱幸福生活和美丽家乡哈尔滨的作品。”
从小芦吉山就受到哈尔滨人文气息的熏陶,对音乐一直十分热爱。2013年开始,他常在松花江边遛弯,“偶尔碰到三三两两的歌者,我就凑过去和他们一起唱几段。时间一长,大家就组成个小团队,从最初的3个人,再到十几个人,再到2015年固定参加合唱的24人,同年秋天已经有近百人。”就这样,哈尔滨江畔之声合唱团正式成立了,至今已有八年,合唱团上演了2000多场街头音乐会,每年五月份到十月份,团员们都会在江边表演,冬天则会到室内学习、排练。
“我们每年夏天的活动都会引来中外游客的注目,每当他们来到这儿的时候,都会驻足和我们一起唱歌,有的还会跳舞。哈尔滨是音乐之都,我们希望利用好这张名片,通过我们的歌声宣传哈尔滨的美丽,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爱上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