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刘海云:难忘1996年哈尔滨亚冬记忆
来源:生活报   编辑:周迎华   2024-06-22 15:03:35

亚冬会申办亲历者刘海云:

从申办筹办到举办 难忘1996年哈尔滨亚冬记忆

1993年,刘海云与时任亚奥理事会主席、科威特法赫德亲王握手。(翻拍)

刘海云在亚布力滑雪场考察跳台滑雪比赛场地建设情况。(翻拍)

刘海云接受采访

文/摄 生活报记者 梁晨

“第一次举办亚冬会令哈尔滨在世界名声大噪,第二次举办一定会让‘尔滨’更出彩。”82岁的刘海云对明年的亚冬会充满期待。一头白发,一身浅色外套,眼光灵动,交流思路清晰,行动自如,眼前的刘海云一点不像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用他的话来讲,每天近万步的行走和打桥牌的爱好,让他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不少。

当年时任黑龙江省体委(省体育局前身)主任的他,虽现已退休多年,但作为亲历者,他对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的整个过程可谓如数家珍。

天赐良机 哈尔滨迎难而上

关于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的申办,其实还有一段不广为人知的小插曲。在1992年9月,刘海云看到报纸新闻,说1996年亚冬会还没有确定举办地。

“发现这个消息后,我们省体委马上召开会议,大家都觉得虽然当时我们并没有举办过洲际冬季运动大赛的经验,这次的亚冬会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于是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谋划了申办第三届亚冬会的方针策略及方法步骤,并马上向省领导进行了汇报。省领导十分认同我们的观点,随后提出‘举办第三届亚冬会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真正意义上举办的国际大赛,是我省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最好历史机遇’的论点。”刘海云说。就这样,我省向国家提出承办第三届亚冬会的意愿。当时的吉林省也提出了同样的申请,在多次汇报和比较后,我省最终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从那时起正式开始向亚奥理事会提出申办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申请。“当年之所以选择我省申办,主要还是哈尔滨在1991年成功举办过第七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论冰雪设施和办赛经验都是国内的佼佼者。”

申办团手提箱装满宣传哈尔滨的“宝贝”

有了国家的支持,黑龙江举全省之力开始对哈尔滨申办亚冬会进行筹划。当年,和哈尔滨竞争的对手是韩国江原道。原定于1993年12月2日在科威特举办的亚奥理事会第12次代表大会上宣布结果,此时留给哈尔滨的时间并不多。

作为当时申办团的秘书长,刘海云回忆说:“为了展示哈尔滨的独特魅力和办赛决心,大家决定一改以往普通的陈述发言形式,而是以一种类似展览的形式让世界了解哈尔滨。”于是,申办团除了陈述报告外,还准备了大量图片,在亚奥理事会会员面前进行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布置。说到这里,刘海云还透露了一个小细节。“当时是由省领导带队,我们一行14人坐飞机到位于科威特的亚奥理事会所在地。我们当时准备得比较充分,除了个人的行李外,每个人还有一个手提箱,里面装的都是为了布展准备的展品和框架器材,以防丢失,我们都是将手提箱随身拿着上的飞机。”当时的小型展览吸引了几乎全部参会的官员和代表驻足欣赏。“主要展示了我们的场馆设施,冰雪运动的群众开展情况,还有哈尔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

准备充分、诚意满满的哈尔滨申办代表团,最终打动了亚奥理事会。亚奥理事会第12次代表大会上,时任巴基斯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瓦吉德·阿里提出的“由哈尔滨举办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江原道举办1999年第四届亚冬会”的建议,最终获得通过。

白天工作 晚上开会 组委会马力全开

从1993年12月获得举办权,到1996年2月4日赛事开幕,满打满算共有26个月的筹办时间,期间还有2个无法施工的漫长冬季,因此这与洲际大赛通常需要4-6年的准备时间相比可谓火烧眉毛。

“当时我作为组委会的秘书长深感压力。我们从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组委会,工作地点就在南岗区宣信街50号,这是一栋4层的小楼,当时是体工队的训练用房,后来临时成为我们组委会的办公地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组委会出台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白天不开会,下班再开会”。“我们是白天抓落实,晚间开会碰头协调,当晚出会议纪要,第二天就要把纪要下派给具体单位。”每当夜晚降临,小四楼的窗户几乎没有几个是黑漆漆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在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多个基建“第一次”由此诞生

场馆改造和道桥建设是亚冬会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

刘海云回忆说,当时我省还没有一条高级公路,更别说高速公路了,而且我国也没有一座室内速滑馆。为了亚冬会的成功举办,我省决定将原先要建的哈尔滨到佳木斯的高等级公路,改为建设哈尔滨到牡丹江的高等级公路,这就打通了哈尔滨到亚布力滑雪场的公路。“以前从哈尔滨到亚布力滑雪场,都是砂石路,坐车得5个多小时,这段公路修好后,从哈尔滨到亚布力滑雪场就两个多小时了,非常便利。”刘海云说。除了道路外,当时亚布力的供水和通讯设施还不完备,为了赛事又新建了水库和通信设备。

我国第一座室内速滑馆和第一条跳台滑雪赛道也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说到室内速滑馆的建设,刘海云讲了一段与其有关的渊源。早在1988年,黑龙江省的友好省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邀请刘海云去参加卡尔加里冬奥会。那时,刘海云心中就有一个梦想,要为我省造一座室内速滑馆。出行时,他就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的专家,去学习和考察当地的速滑馆。刘海云这一前瞻性的准备,在这时起了作用。“之前这个速滑馆是没有顶棚的露天场馆,我们直接将其拆掉原址新建。从设计、规划到施工建设,这座长190米,87米大跨度,高24米的大速滑馆用580天时间就建成了,比正常的流程至少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时间。”

在26个月的时间里,我省完成了以主会场哈尔滨八区体育中心为重点的8大项、37小项建设任务,用“龙江速度”搭建好了亚冬会的“舞台”。

我省成为冰雪运动人才输送摇篮

经过精心和细致的准备,第三届亚冬会于1996年2月4日在哈尔滨如期举行,17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激烈紧张的比赛。本届大赛,无论从参赛人数,还是比赛项目上,规模之大都超过了前两届。在这届亚冬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15枚金牌、7枚银牌和15枚铜牌,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居各参赛团之首。取得了承办工作和参赛成绩双丰收,极大地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

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对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刘海云坦言,首先是宣传了黑龙江,提高了哈尔滨的知名度;促进了黑龙江、哈尔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更多的人从事冰雪运动,使黑龙江百万人上冰雪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档次,也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向南转移,向南发展,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冰雪活动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1996年亚冬会培养了一大批冰雪人才。尤其是北京冬奥会之后,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黑龙江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人才,包括造雪的专家,甚至浇冰车的司机都为全国提供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使黑龙江成为了一个冰雪运动人才输送的摇篮。”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