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鱼皮项链 挂件 连衣裙 山水画…… 非遗传承人石立新
让龙江文化跃然“鱼”上
文/摄 生活报记者 于海霞
“这个鱼皮做的九龙壁也太好看了!”“这些画都是用大马哈鱼的鱼皮做的吗?”“你看看,这个小老虎的胡须都是鱼皮做的!”……为了从不同角度展示冰城的冰雪文化魅力,最近,黑龙江省级鱼皮画传承人石立新一直在熬夜赶制伴手礼——用鱼皮精心制作的具有哈尔滨元素和风情的文创产品。3日,她抽空来到香坊区非遗展馆,给正在参观的市民介绍自己制作的鱼皮产品,大家纷纷惊叹展品的设计与巧思。
从小喜欢画画
一场“偶遇”让她走近非遗
鱼皮、兽皮和桦树皮工艺是我省的特色文化,更是非遗的名片。其中,鱼皮制作技艺诞生于赫哲族的日常生活,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鱼皮项链,这是雪人和小老虎挂件,还有鱼皮连衣裙,鱼皮山水画……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鱼皮做不到的。”介绍起鱼皮工艺,石立新开始滔滔不绝,她说虽然自己从小就喜爱画画,经常临摹家里墙上年画的人物和图案,但从事鱼皮制作这项非遗技艺纯属“偶遇”。
“我第一次接触鱼皮技艺是二十年前在省民族博物馆,当时看到了国家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用鱼皮制作的衣服,那独特的天然纹理、巧夺天工的技艺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工艺美术师,自此石立新开始留意起了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并有了学习的念头。
巧合的是,后来石立新在佳木斯游玩时再次见到了这样的鱼皮制品,并有幸成为了尤文凤的门徒,系统学习鱼皮手工制作技艺,并成为尤氏家族鱼皮手工制作技艺外系第五代传承人。
270余天缝制20余万针
用70张大马哈鱼皮制作鱼皮衣
作为传承人,石立新从来不敢懈怠,在创作传承传统鱼皮画制作技艺的同时,潜心研究浮雕鱼皮画制作技艺,让鱼皮画从平面到立体、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复杂,她用一双巧手,创作出更多为人称赞的画作。
在非遗展馆,石立新现场作画。“鱼皮画有动物的质感,又能够呈现立体感。这是濒危的技术,我要把现代的艺术与赫哲族的传统艺术结合起来,让更多人爱上鱼皮画。”她一边用鱼皮制作花朵,一边向记者介绍。
跟着师父,石立新学会了鱼皮制作处理的全过程。她说,制作鱼皮画不用笔墨,而是利用鱼皮的天然纹理和渐变颜色去表现作品的立体感、光感和距离。鱼皮有一种天然之美,看似一样的鱼鳞花纹,其实每一片的颜色、形状、光泽都有细微的差别。而且由于鱼皮的独特性,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难以复制。虽然很多种鱼的皮都可以制作鱼皮画,但赫哲族做鱼皮画选用最多的是大马哈鱼,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皮质坚韧,纹理清晰漂亮。
赫哲族的鱼皮处理技艺,源于他们常年以捕鱼为生。冬季,他们会取下鱼皮,去鳞、去脂、冻干、再鞣制柔软,之后制作成鱼皮服饰。鱼皮画是源于赫哲族鱼皮服饰上镶嵌的漂亮纹饰,融合绘画、浮雕、刺绣、精剪等多门艺术,在日积月累下形成了艺术门类。
在长期的渔猎生活过程中,基于对渔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智慧的赫哲人用大马哈鱼皮制作服装、鞋帽、鱼皮画等手工艺品。
70张大马哈鱼皮,历时270余天,缝制20余万针;灰白鳞纹宛若水墨画,软糯材质堪比天鹅绒,立体裁剪凸显现代审美……这就是出自石立新之手的鱼皮衣。“如今用鱼皮制作的服饰已经很少了,只有在展会或特殊场合才会穿。”石立新说,鱼皮服饰受潮就会变黄,所以要保持干燥和清洁,想让它色泽鲜亮,还要经常用玉米面搓,这些都是赫哲人长久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主动迎合年轻人喜好
让古老非遗遇见现代潮流
石立新表示,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鱼皮画的艺术价值,这就要靠她们这些传承人主动迎合年轻人的喜好,通过创意创新赋予非遗更多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门技艺。
索菲亚教堂、哈尔滨大剧院、中央大街……在石立新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她用不同颜色、部位的鱼皮,把哈尔滨的美景表达得淋漓尽致。“我想以非遗的形式,把哈尔滨的美表达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是我们传承人当下最需要做的。”前不久在深圳文博会哈尔滨展馆内,由她制作的鱼皮项链入选了“文博礼物”,这也让她信心倍增。
如何使鱼皮画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是石立新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她一直在思考,怎样用传统的东西,带给现代人一份惊喜。她创作的《雪地观鹤》首次将冰雪绘画和鱼皮画两种非遗项目融合在一起,用鱼鳞作鹤身、用鱼皮作鹤腿、冰雪画作背景,把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入创作中,打破鱼皮画过去颜色单一沉闷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石立新说,她的鱼皮画创作,不仅将传统山水画“立”起来,而且还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现实、记录时代。眼下,她创作的重点是冰雪、运动题材的作品,她很想结合哈尔滨的风土人情、民俗、时尚热点进行创作。除了鱼皮画,还可以制作鱼皮服装、挂件、摆件和各种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