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穿越老街 看见百年芳华
全长4.5米图纸
松浦洋行
中央大街历史风情展举办,作家梁晓声撰序
哈尔滨最早的商业广告久滨布庄广告、徐志摩
亲笔签名的第一辑《诗刊》……
500余件历史文物、百余张珍贵照片……
文/摄 生活报记者 梁晨
“我在《人世间》这部小说中写到了中央大街——周秉昆和郑娟曾双双散步于中央大街。那是夏季的一天傍晚,哈尔滨最美的时候,中央大街最美的时候,周秉昆仰望一位穿连衣裙的少女伫立于阳台俯瞰街景,而这使他看呆了……今日之哈尔滨,乃是它有史以来最美的时期;今日之中央大街,也是它有史以来最美的时期。”这是家乡作家梁晓声为“丁香消息——中央大街历史风情展”撰写的序言。
梁晓声的笔触深邃而富有感染力,将一条充满文化韵味的浪漫老街展现给世人。如其所言,今日的中央大街是它最美的样子。作为哈尔滨旅游必打卡之地,这条百年老街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日前,在哈尔滨市博物馆七号楼一层,“丁香消息——中央大街历史风情展”正式与市民和游客见面。在这里,通过历史文物原件和珍贵照片的展示,加上流光投影技术的应用及对街景的重塑,让您仿佛置身20世纪的哈尔滨中央大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本次展览展期三个月,以文物为凭,以街牌为序,在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中,带您感受中央大街的辉煌与魅力。
梁晓声 为此次展览撰写序言
走进展厅,一本形似书籍的展板映入眼帘,上面写着“丁香消息”四个大字,左下角是一幅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位穿着裙子的女孩走在中央大街面包石上的腿部特写照片。周围是白色的墙面,还有部分白纱附在墙上,偶尔袭来的微风令白纱轻轻抖动,再加上流光投影技术展示的片片紫丁香花瓣飘落,如此绝美的场景,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阅这本“美丽的”书籍。
进入展厅前的最后一面墙上,展示着作家梁晓声为展馆撰写的序言。“中央大街,它是哈尔滨当之无愧的最有魅力的名片!几天前,我的小孙子回哈尔滨,特地为我带回了一束丁香。我把它插在了案头的玻璃瓶子里,每天清晨,我被花香搅醒,总觉得家乡好像给我捎回了什么口信儿。哦,对了,伟东(展馆负责人)来电话,说哈尔滨要做一个特别的展览——中央大街历史风情展。以文物为凭,以街牌为序,由南至北。讲工商发展,讲文化风貌。——好!这是中央大街给世人的好消息,也是家乡给我捎回的醉人的——丁香消息。”序言中的每字每句无不透露着梁晓声作为哈尔滨人的自豪和思念。
“当时我说要办一个这样的展览,梁晓声很高兴,他希望让中央大街被更多的人认识,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个展览喜欢上中央大街,喜欢上哈尔滨。”展馆负责人杨伟东表示。
“一条主线”带您进入百年老街
“丁香消息——中央大街历史风情展”与众不同的一点在于,展览虚拟出一位名为玛莎的俄罗斯女孩,以一条主行动线为观众模拟呈现中央大街的历史沿革。
“1921年,俄罗斯女孩玛莎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普拉格列斯潮品店当售货员。玛莎每天上下班,从面包街走到中央大街。那一年夏天,中央大街上的里拉乐器店、边特洋行,还有后来开张的巴加鞋店、马尔斯茶食店、利夫希茨照相馆,都被一股剧烈的香氛笼罩。1953年,卖香水的玛莎53岁了。她去了中央大街上的新生百货,也不知是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还是因为什么,虽然她身边的一些俄侨去了澳洲,去了美国,但她却留在了哈尔滨。1998年,玛莎安然逝于通江街的家里。她的邻居说,玛莎去世前的晚上下了一宿的细雨,早上把她抬走的时候,院子里的沙果树长出了很多新叶。玛莎是哈尔滨的老俄侨,她见证了百年中央大街的变迁和发展,她和城市同经纬,与岁月共呼吸,她是活在时间里的世纪陀螺。”
以上这些文字分列在展厅内的数个展板上,将展厅内的展品以时间轴分类。对于这样的设计,杨伟东说,“故事性强,代入感强。”
展出500余件历史文物、百余张珍贵照片
沿着两侧琳琅满目的展品陈列进入主展厅。悠扬的小提琴弦乐从俄罗斯演奏者的指尖缓缓流淌,伴随着琴乐,观众在极具艺术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氛围中欣赏展品。这里展出了哈尔滨最早的商业广告久滨布庄广告、徐志摩亲笔签名的第一辑《诗刊》等500余件历史文物原件和百余张珍贵照片。展现了1900年至1940年矗立在中央大街两侧、极具浓郁欧洲建筑风格的各色建筑,依托建筑开办的金融、商业、文化等场所及其相关文物,将中央大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整个展馆以全文物阵容登场,还原整条老街,还有那条街上让人难忘的丁香味道。
关键词:建筑
全长4.5米“中央大街1号”图纸 牵出“南头第一栋楼”故事
一张4.5米的建筑设计图吸引诸多游客驻足观赏。“这是格列伊泽尔大楼建筑设计全图,全长4.5米。哈尔滨一等邮局旧址原名格列伊泽尔大楼,为新艺术运动风格,建于1900年代(中央大街与经纬街交口),首任房产主为俄侨格列伊泽尔。俄国第二借款公司、哈尔滨一等邮局、苏联远东银行、瓦特涅拉药铺先后在此开办,1950年代后为道里区牙病防治所。现为旅行社等商业综合大楼。这是中央大街发展的第一阶段(1898年-1902年)开始兴建的楼,它出现得很早,被称为南头第一栋楼。”杨伟东介绍。下面的展柜内还陈列着格列伊泽尔大楼不同时期的图纸、文件和瓦特涅拉药铺工商档案等文件。“瓦特涅拉药铺由俄籍立陶宛犹太人А.А.瓦特涅尔创办于1920年,最初地址在斜纹街21号,1931年迁至‘格列伊泽尔大楼’一楼转角门市。此后,这个药铺在这里开了很久。”
松浦洋行建于1920年,具有巴洛克特征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也是中央大街唯一一座巴洛克风格建筑,200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100座建筑之一。1945年为苏联侨民会,后为新华书店,如今是一家集文创、西餐、博物馆于一体的高级西餐厅,餐厅细节中处处透露着上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对其的影响,虽历经百年时光流转,但“松浦洋行”风韵不减、品位犹存。下面的展柜内陈列着当时的发票、明信片及原版照片。
斯捷潘诺夫商场俗称万国洋行,建于1922年,是当时中央大街引领时尚潮流的洋货店。1939年增建二层,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复兴号鞋店、屋顶饭店先后在此开办。2022年5月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对这里进行原址复业,修旧如旧,再现了百年前万国商号历史原貌的特色业态及外摆活动,打造了“万国洋行”主题回廊式街区。现如今,在万国洋行门前设计了“1922万国大道”地面铺装,引入各国特色产品吸引消费者。关于万国洋行,展出了照片、图纸、鞋店广告等。
关键词:名人
萧红《商市街》 展现上世纪30年代中央大街文化风情
一张著名作家萧红与萧军互相搭着彼此肩膀的老照片引人注目,旁边还有一张旧迹斑斑的蓝色老街牌挂在上面,街牌上可见“商市街”三个大字,照片左侧还展示了一本名为《商市街》的萧红散文集。
“商市街就是现在中央大街旁的红霞街。90多年前,萧红和萧军曾短暂定居在此。”杨伟东说。红霞街1958年改为今天的街名,当年它叫商市街。1936年,萧红用这条街的街名作为书名,出版了著名的散文集《商市街》,记录她与萧军在中央大街生活的近两年时光。
据介绍,与红霞街相接的西五道街街口,是当年在哈尔滨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国际协报》编辑部所在地。萧红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是应《国际协报》新年征文创作的,这篇小说在该报发表并获奖金,萧红从此走上了文艺创作之路。离中央大街只有几十米的红霞街25号院,当年萧红与萧军在此居住。1932年年底到1934年6月,两人住在院子西边的一栋半地下的小屋里,一起挨饿,一起写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都是在这里动笔,《生死场》的前两章就发表在当时的《国际协报》上。两人合著的《跋涉》也诞生在这个院子,它是哈尔滨第一本新文学集,其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萧红在《商市街》里,生动地记录了这一段艰难而快乐的生活。它从侧面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文化风情、人文地貌。
关键词:商业
哈尔滨最早的商业广告—— 久滨布庄广告是哈尔滨商业起步发展缩影
“丁香消息”另一个特色在于展示了很多当年各类商业或企业的广告,这些广告设计精美,而且材质不一,有的是纸质,有的是金属板材,还有的是布料的。
久滨布庄的广告摆放在展厅的重要位置。一个布料店内的忙碌场景,加上一座烟囱冒着烟的工厂远景构成了这个广告的主要内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开放,哈尔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促进工商业开始发展。哈尔滨被辟为商埠,全面对外开放,吸引了欧美等国家侨民涌入。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成为远东国际贸易中心,哈尔滨的商业和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本展品为哈尔滨最早的商业广告——久滨布庄广告,它是上世纪哈尔滨商业起步发展的缩影。”杨伟东说。
一位头戴白色海军帽,身穿白色短袖的金发碧眼女孩出现在马尔斯巧克力糖果公司的铁牌广告上。杨伟东介绍:“1925年,俄侨楚基尔曼在哈市马家沟开设马尔斯巧克力糖果工厂。1927年,在中央大街59号开设马尔斯茶食店,后增添俄式大菜,成为西餐名店。1957年,华梅西餐厅在其原址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