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蚂蚁啃骨头精神”
姜胜群
5月的哈尔滨,风和日丽,凉爽宜人。
我来到繁华的哈尔滨西城红场,广场上有一个长17.5米,宽16.5米,高10米,重5吨的不锈钢蚂蚁雕塑——六条长腿支撑起躯体,腹部翘向蓝天,两只长长的触角前伸,嘴巴上的大钳子凸显所向无敌的霸气。
有学者对世界各地的蚂蚁族群进行了研究,发现蚂蚁的寿命比较长,蚁后寿命可长达20年,但离群的蚂蚁只能活几天。这是由于蚁群内部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相互依存的群体结构所致。是蚂蚁战胜自然及众多天敌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城红场的前身哈尔滨机联机械厂,还是一个无大厂房、无大机床大吊车、无铸钢设备、无工程师的地方国营小厂。但厂小志气大,用小机床组装成了一台组合式活动机床, “以小制大”为钢铁巨人鞍钢生产专用大部件。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后,用这种“积木式”机床又为多个省份的工矿企业生产急需设备,为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以小制大”的“积木式”机床,被形象地比喻为“蚂蚁啃骨头”。创造这一奇迹的工人们的担当意识、群策群力、敢想敢干、以小搏大的精神,被喻为“蚂蚁啃骨头精神”,传遍全国。
我从小生长在哈尔滨,参加工作当工人,在与哈尔滨机联机械厂一道之隔的拖拉机配件厂生活了8年。对当年荒郊野外的“杨马架子”太熟悉了。现在,仰望眼前的高楼大厦,想起当年参差不齐的厂房,低矮的职工住房,狭窄的土路,如此的沧桑巨变,怎能不感慨万千!
我更感叹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商业区,对有历史意义的老厂房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在老厂房的外墙上,挂着一张张记录当年哈尔滨机联机械厂的老照片,宣传“蚂蚁啃骨头精神”!
在高铁穿梭、飞船上天,AI大行其道的今天,还需要“蚂蚁啃骨头精神”吗?
需要!不仅需要,而且还要大力发扬!
别的不说,就说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商业区保留老厂房,筹建哈尔滨老工业展览馆,这种大视野、大格局、大文化、大手笔的构想,就是AI做不到的。
在与哈尔滨机联机械厂一道之隔的拖拉机配件厂生活的8年间,我每天像蚂蚁一样,行走于厂区内独身宿舍、职工食堂、车间之间。我喜欢文学,业余时间“爬格子”,写通讯报道,写诗歌小说散文,投给报刊。开始十投十退回,但仍不放弃,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咬定写作不放松。终于,手写稿变成了铅字,见报见刊了。1977年高考,我这只小蚂蚁考进了黑龙江大学,坐在了中文系的教室里,成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
如今,七十七岁的我,依然像蚂蚁一样,习惯地坐在电脑前,按动键盘写文章。年纪大了,思维难免迟钝,过去几天便可写就的文章,现在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我把文章当成“骨头”,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不仅要写出来,还要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大蚁喜酣战,故有马驹之称”。“玄驹”,本义是指小马。马是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古人把蚂蚁叫作玄驹,可见对蚂蚁的喜爱。而“大蚁喜酣战”,这种不屈不饶的酣战劲头,不正是可贵的“蚂蚁啃骨头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