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医疗
49岁男子双肺“焕新”
来源:生活报   编辑:周迎华   2024-04-25 17:15:14

住重症病房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49岁男子双肺“焕新

医生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生活报讯 (田为 袁慧莹 曹玥 记者王秋实) 4月12日,哈医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张临友教授团队与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梁朝阳教授团队共同为一名49岁的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实施了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双肺移植手术。

生命进入倒计时 却迎来希望

吕先生(化名)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去年12月因身体不适前往北京一家医院就诊,诊断书上肺间质纤维化的字样如同晴天霹雳。今年3月初,他入住哈医大二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病房接受治疗。3月13日,吕先生的病情急剧恶化,不得不转入重症医学科病房,只能靠呼吸机和ECMO维持生命。

面对患者生命垂危,哈医大二院胸外科团队迅速反应,向患者家属提出了肺移植这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案。然而,由于家属意见不统一,第一次匹配成功的肺源,家属选择了放弃。就在家属决定拔除呼吸机,与患者做最后告别时,命运终于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4月10日晚上,哈医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张临友教授带来好消息,一位脑死亡患者志愿捐献器官,肺脏与吕先生成功匹配。在反复沟通后,家属决定放手一搏,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下了名字。

时间紧迫,肺移植手术的难点在于肺的“保鲜期”极短。如果超过8到12个小时,供肺就可能失去活力,所以争分夺秒十分重要。4月11日17时,胸外科主任张临友教授、重症医学科主任韩艺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宏教授、麻醉科主任张兵教授、手术室护士长李艳双等多学科专家迅速组建肺移植团队,展开术前讨论和周密准备。4月12日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肺移植手术拉开序幕。

困难重重 多学科联合救治

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术前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和ECMO,血管出现了水肿和凝血机制改变,极大增加了手术难度,专家团队紧密协作,默契配合,逐一克服了手术中的难点和挑战。4月13日凌晨1时,这台双肺移植手术顺利结束。

张临友教授介绍,肺移植手术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手术”,其难度不仅在于其技术要求极高,同时考虑到肺脏兼具呼吸氧合功能,左心室的排血量需要肺循环血管与左心房共同维持,因此要求肺移植手术必须具备默契的多学科协作,对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从生理结构上讲,供体肺与外界直接相通,造成移植肺的感染几率增加,移植术后的低免疫状态下的疑难感染给患者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肺部的淋巴管像一张细密的网,在肺移植后,这些淋巴管及其相关的淋巴细胞,会对新的肺部组织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排异反应的发生。因此,完成肺移植手术仅仅是开端,能否度过未来的急性排斥反应、抗感染等难关,还需长达数月的术后监控和调整。

目前患者在重症医学科病房,已撤除ECMO、IABP,生命体征平稳。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