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不服管女孩调教成“世锦赛第三” 带队夺下20多个全国摔跤冠军奖牌
哈尔滨“教练妈妈”马海艳 风雨中扶起朵朵“跤坛小花”
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如果没有遇到马教练,我的人生会是啥样?”绥棱女孩王莹莹不止一次地想象过那个画面:“叼个小烟儿,每天领着孩子去打麻将,东家扯扯西家转转。”
如今,26岁的王莹莹拥有12枚全国摔跤冠军奖牌和1枚世锦赛铜牌,获得过北京体育大学的一等奖学金,几个月前还被成功保研。她终于得偿所愿,就像她曾在朋友圈发的那样:“每一岁都活在自己的热爱里。”
“王莹莹们”的人生轨迹因马海艳而改变。18年来,作为哈尔滨市夏训中心女子摔跤队教练,马海艳带领女孩们拿过20多个全国冠军、300多个省级比赛冠军,还将队员送上了世界大赛的领奖台……
训练场只放得下半张垫子 她带着摔跤小白“打江山”
“往里抱!往里抱!跟住!别放劲儿!……”3月27日下午,在哈市香坊区和平路的摔跤训练馆里,44岁的马海艳手握戒尺,嗓门超大,正带着一群小队员们训练。
哈尔滨市女子摔跤队目前有20多名队员,最大的26岁,最小的13岁。与前些年相比,场地面积明显扩充了,已经能容纳两张半摔跤垫,运动器材多到摆不下,还安装了4台空调。
竞技体育的角力,从来不只是在赛场上。从最初的半张摔跤垫到如今的两张半,这是马海艳带领女孩们用无数汗水“打下的江山”。在队员们提供的老照片里,记者看到了一个“半圆”——十多年前,她们的摔跤场地十分狭窄,外圆直径9米的标准摔跤垫,只够铺开一半。老队员们记得,当年练“冲抱腿”的时候,一旦发力大了就会撞墙。练习用的假人只有两个,壶铃总共三对,其中还有一对重量不均衡……这些见证冰城女子摔跤队发展的老物件,被女孩们悉心保留着,用来自我提醒和忆苦思甜。
2006年春天,从省队退役的马海艳,成为了哈尔滨市女子摔跤队教练。“白手起家”的她,奔赴哈尔滨周边县市招人。“摔跤属于重竞技项目,一般很少有人愿意练。”马海艳说,摔跤苗子的选材标准本是“手大脚大,上身长下身短”,但当时她没有多少挑选的余地,家长们更愿意让孩子练田径。
“能招上来的都是零基础的‘小白人儿’,我从前滚翻开始,每天手把手地教。”马海艳回忆道,就连那个狭窄的训练场都是她跟隔壁的射击队借来的。
调教不听话的“倔女孩” 一句关键喊话促成“精彩绝杀”
十多年来,马海艳和队员们每天吃住在一起,她们的好成绩都是一天天摔打出来的。
后倒背、冲抱双腿、夹颈背……女孩们每天要进行五六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最多一天内被摔八九百次。有人甚至梦里都在给自己“加课”,抱着棉被从上铺摔下来,马海艳不得不把寝室床铺的栏杆加高;无论寒暑,女孩们必须按时出早操;以前馆里没空调时,汗水常常会打湿摔跤垫,她不得不让队员们从湿滑的垫子上退下来,等干一些再接着练……
曾经的“倔女孩”王莹莹是马海艳从绥棱中学的操场上领回来的。那年,王莹莹12岁,最出名的“事迹”是大雪天偷骑摩托车,一头扎进了沟里,愣是凭着一身蛮力自己推车爬了上来……在摔跤场上,王莹莹很快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但令人头疼的是,她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就输了,因为急于求成不听马教练指挥。
赛后,师徒俩冷战了一周,一句话没说。“王莹莹很有个性,除非她自己想明白,要不说啥都没用。”直到王莹莹主动来认错,马海艳才开始认真地讲道理:“为啥要给运动员配个教练员?因为你们在场上看不清形势,咱俩要是配合不默契,你就相当于在‘一打二’……”
多年的默契让马海艳深谙每个队员的心理变化。2006年出生的李雨桐,去年战胜了一位来自四川的全运会冠军,夺得中国式摔跤冠军赛女子82公斤级冠军。决赛只剩最后40秒时,李雨桐仍1比2落后,她嘴唇磕破了,鲜血直流。马海艳记得,李雨桐当时看向她的那个眼神,“可怜巴巴的”,打算放弃了。马海艳意识到此时绝不能心软,于是豪气冲天地喊话:“死也要死在场上!”这句话帮李雨桐重燃斗志,很快凭借一个“拦门踢”绝杀对手……
艰难时期不放弃 成就世界大赛“零的突破”
“不管你有没有天赋,教练都会努力栽培你!没有人会放弃你,只有你自己!”这个励志横幅,在队里已经挂了18年。从语法上讲,它也许不够准确,但这份相互守望的情谊,让马海艳和徒弟们之间的信任关系牢不可破。
一个运动员的进步曲线,往往不是斜坡式增长,而是阶梯式上升。但不是所有的教练都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等待队员突破瓶颈期。包揽全国大赛冠亚军的高宇飞和王莹莹,都曾因为比赛失利险些提前退役。关键时刻,是马海艳勇敢地“接住”了她们。
打青少年组比赛时,王莹莹一直是全国第三名,2017年她开始打成人组比赛,此后两年连续7次被淘汰。在她最艰难的时期,马海艳——这个最有资格骂她的人,竟然没有半句指责,而是顶住压力带她四处参赛。马海艳起早贪黑地研究对手的比赛视频,分析、模拟对手的技战术特点,逐个动作反复琢磨。终于在第8次比赛时,王莹莹夺得全国U20女子自由式摔跤锦标赛72公斤级冠军。此后她又狂揽11个全国冠军奖杯,并在匈牙利举行的U23 世锦赛上勇夺铜牌,实现了哈尔滨在自由式摔跤项目上世界比赛中奖牌“零的突破”……
“一个成熟的摔跤运动员,需要经过至少六七年的磨练,不能只看眼前的成败。要在困难时把她们扶起来,而不是去打压她们,这样才能真正让她们信服。”马海艳说。
“马教练的风格向来如此,赛前不给压力,赛后不责骂。”如今手握6个全国冠军的高宇飞来自双城,10岁起跟着马教练学摔跤。她特别内向,刚进队时不愿意跟人交流。是马海艳的偏爱,让这个只穿深色衣服的小女孩,整个人都“亮堂”了起来。高宇飞告诉记者,“二青会”失利后她差点离队,“当时家人都开车来接了,是马教练劝了我一个多小时,鼓励我继续参加大赛,我才有机会在2019年拿了自己的第一个成人组的全国冠军。”
扛得住“高薪诱惑” 凭人品为龙江留住人才
每次出去比赛,马海艳要一周才能回家,女儿多多忍不住跟队员们吐槽:“你们又来跟我抢妈妈了。”大队员外出参赛期间,马海艳的丈夫负责保障小队员的后勤工作。这位编外的“曹领队”,全力支持妻子工作,无论是马海艳自掏腰包给队员们买营养品,还是帮大家垫付几万块钱的学费,他从来都没有怨言……
马海艳12月份过生日,每年队员们都会为她精心准备漂亮的蛋糕。一位队员的母亲曾对马海艳说:“孩子可以忘记我的生日,但她要是敢忘记你的,我绝不容她,你的付出和陪伴比我多!”别看在训练场上马海艳说一不二,场下她是典型的“惯孩子家长”。队员们外训时,随口说句“馋东北香瓜了”,她立马花280块钱运费“空投”。
这些年,主力队员王莹莹曾被不少外省队伍挖角。但她和马教练一样,多次扛住了“高薪诱惑”。“这孩子是不会被挖走的。”马海艳自信地说。眼下,正跟随国家队在攀枝花外训的王莹莹也跟记者坦言:“马教练特别善良、正直,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我想毕业后回来工作主要就是因为她!”
马海艳常说:“运动员这行太苦了,一个汗珠摔成八瓣儿!”并不止一次地提醒王莹莹:“等你以后当教练那天,绝对不能收运动员一分钱,更不能分她们的奖金,否则我就当没你这个徒弟!”
马海艳的艳,不是海燕的燕,她的名字很容易被人写错。她没有远走高飞,18年了,始终俯首深耕脚下的这片黑土,在风雨中扶起了一朵朵“跤坛小花”……
本版图片均由张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