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走进抚远 探访“东极养路人”
每天弯腰几千次垫平钢轨 双眼看出两毫米高低差
生活报讯 (实习生周思彤 记者栾德谦 文/摄) 14日,“发现最美铁路”第四站来到抚远市,在“东极粮运大通道”前抚铁路抚远站外,记者一行邂逅了哈铁佳木斯工务段抚远工区正在作业的“东极养路人”。
“我的眼睛就是尺 这儿差两毫米”
“我的眼睛就是尺,这儿差两毫米。”哈铁佳木斯工务段抚远工区工长苗韦亭在轨枕的上方架着道尺,一边测量,一边用标记笔在轨枕上写下“-2”“+1”的数字。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仅凭双眼就能目测出钢轨的高低差值。
苗韦亭向记者介绍,抚远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铁路养护工作者每天都要作业十多公里、步行20000多步。记者问他什么时候最辛苦,“最辛苦的时候还是冬天,温度最低能到-30℃,脸和手都被冻得通红,而且站内除雪只能靠人工,站区3公里的长度要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8点。”苗韦亭说。
9月中旬天气微凉,当地的昼夜温差达到10℃。忙碌了一会儿,苗韦亭的额头上流下了汗水,脸也被晒得黝黑。列车在铁轨上顺利行驶、乘客享受平稳安全乘车体验的背后,是无数铁路养路人的辛勤耕耘,正是因为他们在岗位上履职尽责、用心守护每一寸铁轨的安全,才能保障列车的正常运行,让每一趟车载满安全和幸福。
12人养护109公里线路 每天弯腰几千次
“前抚段铁路沿途穿越多片沼泽地,拉粮食的货运列车又比较重,再经历冻胀春融,路基极易变形,我们日常负责的线路全长109公里,约占整条前抚铁路的三分之二。”苗韦亭向记者介绍,他所在的工区共有12名职工,大家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因为这条铁路地处全国铁路网最东端,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们‘东极养路人’。”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铁道上许多工人拿着半人高的工具,不停插入铁轨下方两处轨枕中间的道砟石里。原来,工人们使用的工具是铁制的起拔道器,重约三四十斤,需要一个人把它抡起来,再通过落下的力冲击道砟石,像千斤顶一样抬升钢轨,方便垫片。苗韦亭告诉记者,为了垫平钢轨,他们每天都要弯腰几千次,一个冬天要撤换垫板几万块。
记者了解到,北方冬天温差大,铁轨会出现热胀冷缩,造成线路不平整,会对列车行驶造成安全隐患,这时就需要“养路人”通过铁路专用工具对铁路进行修整。夏天作业烈日炎炎,还有蚊虫叮咬;冬季作业时穿着厚厚的棉衣,也阻挡不了-30℃刺骨的寒风。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这群年轻人还是义不容辞地坚守着。“东极养路人”在守护铁路轨道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零失误”,筑牢铁轨安全质量底线,守护“东极粮运大通道”安全运行。
守好粮食大通道 心中充满自豪感
记者了解到,前抚铁路西连同江市,东至抚远市,是北粮南运的主要线路之一。每年通过这条铁路运出的粮食达27万吨,够135万人吃一年。
在抚远站前,讲解员向记者介绍:“抚远是亚洲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4200亩。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被国家命名为鲟鳇鱼之乡和中国大马哈鱼之乡。2022年抚远的粮食总产量达36.96亿斤,蔓越莓产量1700吨,渔业总产量17653吨。”
在抚远土生土长的苗韦亭自豪地告诉记者:“记得我小时候,粮食都靠汽车运输。后来有了前抚铁路,家乡通了火车,一趟趟列车像钢铁长龙一样,拉着农户们一年的收成驶出‘北大仓’,如今这里已成为了国家粮食主产区。”
7年间,苗韦亭用青春守护“东极铁路”,在抚远市这座边境小城,他和同事们度过了春夏秋冬、看遍了四季变换,寒来暑往间褪去了青涩,从翩翩少年成长为“参天大树”,用坚实的臂膀承负着“交通强国 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运输,我要和班组伙计们坚守在这条铁路线上,为祖国‘东极铁路’畅通提供保障。”苗韦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