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拿铁,消费幻觉
资料片
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年少时,听那首风靡街头巷尾的“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总会忍不住去想,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搭配?是美酒兑咖啡,还是咖啡掺美酒?亦或是喝一杯美酒,再来一杯咖啡?
如今,贵州茅台和瑞幸咖啡,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咖啡,终于让我们领会到了“美酒加咖啡”是一种怎样的滋味,而且这一组合,巧妙实现了中老年人与年轻人口味的水乳交融,传统品牌与年轻品牌的相互成全,也算是跨越时代的时空碰撞,这就很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不过有人说,这是“中年大叔与精神小伙的双向奔赴”,我倒觉得未必尽然。中年大叔依然会沉迷于酱香茅台带给自己的种种感觉和执念,恐怕只有年轻人才会热衷于奔赴这一场尝鲜的盛宴。但这热情能持续多久,也未可知。能流传下去的,就是经典,流行一时的,就是风潮。
有些人说,酱香拿铁是“穷人版的茅台”,是花十几块钱买一种“权力的幻觉”;还有说这是“韭菜局”的,是想“不但现在割一把年轻人韭菜,还想着等年轻人成为大叔的时候,再接着割一把”;甚至还有人煞有介事地呼吁,说要警惕茅台借酱香拿铁培育年轻用户……我觉得都有些想多了,一杯咖啡而已,就算翻出花来,也翻不出什么大浪,用不着大惊小怪,更不用说三道四。
而且,只不过是往咖啡里加几滴茅台,又不是往火锅里添加罂粟壳,无论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没有什么毛病。于两家企业来说,是一种创新双赢;于诸多消费者而言,则多了一个尝鲜选择;对于整个消费市场,也是一种刺激和促进,相应的生产经营和从业人员也会从中获益,又何乐而不为呢?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就说过:“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必须诱导大家洗澡。”你可以说这是在制造消费幻觉甚至消费陷阱,但这也未尝不是在创造消费需求和消费体验。毕竟,用令人满意的肥皂或沐浴露洗澡,确实带给了我们很多舒适的美好的享受。
人类美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花搭的过程。只有人才会懂得各种食材调料的相互碰撞融合的妙处,正是这些古今中外美食文化的智慧结晶,才让我们的一蔬一饭、一饮一啄,都有着无穷的滋味和变化。有人甚至还“发明”出了很多黑暗料理,什么雪糕蘸老干妈、腊肠炒菠萝、麻辣烫加油条……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的,甚至有的,还真的很好吃。百般滋味,各美其美,各好其好,本就无可厚非。
虽然说因为种种因素,茅台在国人心中,确实成了集权力、财富、面子、成功于一体的文化象征和符号,但在我看来,只要不是公款消费,喝点儿茅台也不是什么原罪。至于年轻人去喝加了茅台的咖啡,与其说是分享权力的感觉,不如说是共享一种消费的幻觉。不过是一种尝鲜、跟风,甚至是一种社交方式。而且这幻觉,无论是在口感上,还是在心理上,如果能带给他们片刻美好的感觉,花这十多块钱,也算值了。千金难买我开心,有钱难买我乐意,这是个体的感受,也是个人的自由。哪怕是出于虚荣,酱香拿铁出现在年轻人的办公桌上,或被发到朋友圈里,也总比茅台出现在公款的餐桌上要好吧?总比巩汉林口中起了个权贵虚名,就敢要你“一百八一杯”的“宫廷玉液酒”要好吧?
人类塑造了商品,而很多商品对于人性和文明也同样起到了塑造和催化的作用。与此同时,人们也会赋予一些商品社会意义,并在这些意义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这种心理和认知基础就是这么来的。
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在他的《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一书中,在为我们回顾了200年来的消费主义历史后就说:“在这段历史里,无穷无尽的商品不断流传、新的消费习惯层出不穷。商业不断地为物质世界和理想世界提供养分。这一切都利用人性来完成,它利用人们对安全、自尊、权力、抱团的渴望,也利用人们的认同和偏见,最重要的,它利用了人们对事物的操纵欲和为事物赋予意义的欲望。商品一直是满足人们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和权力关系的语言。”厂家和商家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和潜意识,也就是拿到了开启消费者钱包的财富密码。
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要学会做消费行为的主人,而不是消费主义的奴隶,要让商品为我所用,而不是让自己为物所役。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消费幻觉中,有自己的定力和识见,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不过是商家想让你要的。
就像酱香拿铁,合你口味就来杯尝尝,不感兴趣就随它去吧。只要你喜欢,哪怕喝着咖啡就着大蒜,也能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如果足够多的人喜欢,没准儿什么时候商家还会推出一款“蒜香拿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