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乌苏之爱”志愿团队 六年个人累计服务次数超470次
龙江好人贺长华:4000小时“爱心超长待机”
实习生 李凡 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 李丹
厨房里,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正在忙碌地剁馅、擀面皮,准备包饺子,原本冷清的厨房也因为一群人变得热闹起来。对“乌苏之爱”志愿者团队和团队负责人贺长华来说,这样的场景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今年54岁的贺长华是“乌苏之爱”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她于2017年创立志愿服务团队,带领志愿者们开展助残、助老、拥军、环保、关爱留守儿童等各项志愿服务工作,六年来个人累计服务次数超470次,志愿服务时长超4000小时。她说:“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想为家乡做点有意义的事,退休不能退志。”近日,她荣登第二季度龙江好人榜,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一次助老经历 让她决心创建志愿团队
贺长华原本是饶河县第二小学的一名教师,退休后她曾多次参与志愿者组织的助老以及医疗志愿服务。“我当时在社保局、地铁站等地方都服务过,在养老院干的时间最长,大概有八个月。”也正是这八个月的志愿服务,让贺长华萌生了想在家乡组建志愿服务团队的想法。“在养老院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养老确实是个问题,所以就想着如果有这么一个团队是不是会更好一些。”怀着这个想法,贺长华于2017年在家乡饶河县开始筹备创建志愿团队,并取名为“乌苏之爱”。“当时就有人说我傻,白干活怎么可能有人参加,也遭受了很多冷眼吧。”贺长华苦笑着说。除了别人的不理解外,经费也是个大问题。“有的志愿者自己家也不富裕,但他们仍然想着去帮助别人,我就想着肯定不能让大家搭钱啊。”
虽然有各种困难,但这并没有让贺长华知难而退,反而激起了她要将这个团队做好的决心。她告诉记者自己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是跑前跑后对接各种项目以筹集经费,同时还要招募志愿者。“当时和我一起的还有几个朋友,于是我们就一起外出做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我们志愿活动的影响而加入团队。目前团队有100多人,各年龄段的人都有。”贺长华说。从开始创建到如今的规模,她始终坚持着“退休不退志”的精神,将爱传递到家乡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让人们看到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
助残 助老 助幼 “乌苏之爱”的脚步从未停歇
自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以来,贺长华带领志愿者团队开展助老、助残、环保等各类服务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残疾人群体,她与志愿者团队的伙伴们坚持每周深入到县域残疾人家庭开展上门助残服务。“我们每周都去上门服务,给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洗澡、做饭、打扫卫生什么的,覆盖范围比较广。”贺长华说。而在服务的这些人中,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名叫赵玉玲的女士。“她40多岁,有血栓后遗症,手一干活就特别抖,但是家里却收拾得特别干净。”贺长华告诉记者她们第一次去赵女士家里问她想吃什么时,她告诉志愿者们自己很久没吃饺子了,想吃酸菜馅的饺子。“听到她说想吃饺子,我们的志愿者立马就回去拿酸菜,其余的人就开始和面擀饺子皮了。”那天,贺长华和志愿者们给赵女士包了很多饺子,吃不完的就冻到了冰箱里。
除了助老、助残活动外,“乌苏之爱”志愿服务团队也为留守儿童们送去了温暖,他们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书香童梦”活动,由在职教师在每周六上午或者寒暑假进行授课,“其实也没想太多,就希望孩子们能快快乐乐地成长。”贺长华说。
开展内部培训 提供专业化服务
在空余时间,贺长华定期发布培训内容,组织团队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全队服务素养。贺长华还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考取社工证,以便更好地为所需人群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我今年把这个证考过了,我觉得学习的过程对自己很有帮助。”目前“乌苏之爱”团队里拥有初级社工证的志愿者有3人,高级社工证的也有2人。培训之余,贺长华还会带领团队做各种丰富的团建活动,让乌苏之爱志愿者服务队越来越有凝聚力。
6年前,贺长华种下的志愿种子如今已经长大,在她和团队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乌苏之爱”志愿者服务队先后获得黑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饶河县三八红旗集体”、“饶河县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各项荣誉,为饶河志愿服务事业贡献着积极力量,他们身穿红马甲的身影也成为乌苏江畔的一抹志愿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