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生活报记者 赵政府 王萌
第一波洪峰过境,牡丹江水位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汛情已经过去,在牡丹江大坝上驻守的抗洪抢险人员丝毫没有松懈,24小时奋战在抗洪一线,保证大坝的安全。
6日下午,记者一行走上牡丹江大湾村江段大坝,直到入夜,抗洪人员仍在值班守护大坝的安全,消防员连夜排水……
歇人不歇车 排水车连夜排积水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湾村位于东小河入牡丹江口两侧,北侧以农田为主,南侧以居民为主。大湾村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段堤坝的重要性。可以说,守住了大湾村,就守住了牡丹江江南城区。
在牡丹江和东小河交叉口的堤坝南侧路面上,雨水和倒灌的江水足有齐膝深。积水中,一台消防排水车正在作业。这台排水车与普通的排水车不同,它有“龙吸水”之称,车后有一台形状像坦克的机器人,在遥控器的操纵下可以在水中自由行走,能很快到达深水区。
据现场一位负责人介绍,这里的水排不走,附近几个小区的积水也很难下撤。他们5日凌晨接到命令后,火速赶到现场对路面积水进行强排,消防员轮流换,机器不停歇,估计7日还得排一天。
最多时120名民兵 同时冲上堤坝垒沙袋
在堤坝上,东安区兴隆镇武装部长汪树鹏正带领着“兄弟们”垒沙袋。几十个民兵正在挥锹装沙袋,并接力运到大坝的坡下,填在堤坝上被豁开的一条大口子上。
汪树鹏告诉记者,堤坝上的沟壑要尽快用沙袋填实,否则洪水回落,堤坝受损部位容易出现塌方,威胁到大坝整体安全。
“已经在大坝上熬了两天了,昨天晚上才睡了一个整觉,紧张起来都没感觉到累。”汪树鹏揉着还有些发红的眼睛说。
大湾村江段的大坝正好是牡丹江坝和东小河堤的交汇点。3日一场暴雨,江水上涨江坝难承压力,同时出现了4处管涌。
出现险情后,包括汪树鹏在内的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其他民兵一起抗洪抢险,最多时120名民兵同时冲上堤坝,冒着暴雨垒沙袋加固堤坝。这时,消防的增援队伍也及时赶到,大家同心协力控制住了险情。从大湾村江段组织抗洪抢险到现在,他们累计使用沙袋3万袋,土方40多方。
90后包村干部 每天在大坝上“加班”
“大娘,现在还不能回家,我担心你们有危险”“现在回村也没啥可看的,实在不行我一会儿帮你取,你看需要取什么”……3日10时许,雨大水急汛情来得突然,大湾村村民迅速转移。人员转移之后,留在家里的鸡鸭鹅和来不及抢运出来的生活用品成了村民的牵挂,总想回家看看。
于是,耐心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防止返家后出现意外就成了执守在大坝上的兴隆乡女干部陈婧的重要工作。
陈婧是个妥妥的90后,别看外表文静,做起事来却有种肯于吃苦的劲头。
每天早上8点多来“上班”,在大坝上一待就是一天,直到晚上7点才能交接班。家里14个月大的孩子只能扔给老妈和婆婆照顾。
对于这位年轻的包村干部,村民们一致评价她心细认真。每天“下班前”不管多晚多累,她的最后一项工作都是回村巡视一遍,确保村里没有滞留的村民。然后,再在微信群发布提示信息,要村民不要滞留在村里。
发动年轻人 及时把所有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我也不知道这几天睡没睡觉,总之抗洪当前,别的事都顾不过来了。”大湾村主任宋树坤说。
1日,汛情有了苗头,他带领着村干部开始轮流在大坝上值守,密切监控水情。
2日,村里出现了内涝,为了保住大棚西红柿,6台水泵开足马力进行排水。
“3日上午,汛情越来越严重之后,村里果断下达命令,撤出水泵,并且通知村民尽量从地里抢救物资。”宋树坤说。
但是,村里还住着29户51名村民需要转移。他和村干部一起,动用车辆发动青壮劳力,及时把所有村民都转移到安全地带。
在大坝上与洪水奋战了6天,宋树坤仍然不能休息。别人是轮流值班,他基本上是24小时值守,困了在车里睡一会儿,饿了在大坝上吃盒饭。
19时,值夜班的几名乡镇干部接班,宋树坤又加入他们的行列,开始在大坝上进行当晚的第一轮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