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现在的人真是越来越喜欢发明一些新词,甚至“新病”了。最近就看到一个很鸡贼也很让人反胃的词——“厌童症”。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就是一些“熊孩子”家长对那些指责他们的人的污名化和倒打一耙,甚至是对他人的PUA。自己讳疾忌医,于是抢先说别人有病,似乎病的就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了。
所以,哪里有什么“厌童症”,只不过抢先贴个标签堵别人的嘴罢了。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家孩子可爱,自然就会招人喜欢,你家孩子讨人嫌,就别怪别人厌恶。大家厌的不是童,而是那些在公众场合无休无止胡作乱闹的孩子,更是背后放任不管甚至“护犊子”的家长。
至于那些乖巧可爱,或者虽然活泼好动,但依然懂得基本礼貌教养的孩子,让人喜欢都喜欢不过来呢,短视频平台甚至有一个专题:“人类幼崽有多可爱”,而发布和喜欢这些题材的,很多都是年轻人,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厌童’了。”
为什么发明“厌童症”的人,会把矛头指向年轻人?其实就是为了抛出某些身为父母者最爱搬出来当武器和盾牌的那句话:“你没生过孩子你不懂。”似乎有了孩子,就有了横行天下的通行证,就有了为所欲为的挡箭牌。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每个大人也都是从孩子过来的,谁不知道孩子不好管,可为什么就你家孩子那么能作闹,为什么你就不能管管你家孩子?
其实这就是偷换概念,来搅乱逻辑的浑水。这跟别人生没生过孩子有什么关系?在公众场合要考虑他人感受,不能大声喧哗作闹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常识,孩子不懂,你作为成年人也不懂?就懂生孩子啊?当跟别人说“你没生过孩子你不懂”这种话时,能不能先问问自己:懂不懂什么是规矩,懂不懂什么是文明?
最近有一个视频很火,“三岁萌娃承诺10个小时高铁不吵闹”,看看人家家长是怎么教的?看看人家三岁孩子是怎么说的:“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这就是家教的力量啊。就像郭德纲说的:“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孩子其实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体现着的其实是父母的修养和教育水平。不要拿这是特例为自己开脱,一趟列车往往有很多孩子,“熊孩子”能成为新闻,说明还是在少数。怎么就你家孩子那么“熊”,那么抢镜?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高铁大哥怒斥熊孩子家长的视频,为什么会引来那么多共鸣?一是因为他说得在理,二来也是大家深受其苦。事情起因是女子高铁劝小孩别踢椅背,结果反遭仨家长打骂,这才引得这位大哥路见不平一声吼:“你带小孩也不能全是理吧?”“毛病!”当他说完之后,全车顿时一片掌声。你能说这些鼓掌的难道都是年轻人吗?还是她们一家坐的是“厌童专列”?大家都是忍你们很久了,只不过这回终于有了“嘴替”。
我还看过一个张九南在德云社演出时的视频,当时一个孩子不断在台下各种接茬,不但让张九南很无语,甚至后排的观众都忍不住了:“家长能不能管管啊!”小孩家长非但不管,甚至还有炫耀之意,当张九南在台上说:“绕口令简单吗?”那个小孩在底下张口就来:“不简单!”张九南也有些生气,指着孩子说:“你来一个!”结果家长反倒自鸣得意地说:“他还真会!”气得后排观众直喊“不想听!”面对演员和其他观众的反感,不仅无动于衷,反而变本加厉,这样的家长,能不让自己的孩子更招人烦招人恨吗?
孩子哭闹,这很正常,一般情况下大家也都能宽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纵容。很多时候,大家生气的,不是孩子的哭闹,而是看不到家长的任何管教。就像最近的两个男孩在高铁车厢踢两个半小时的球几乎没停,工作人员多次劝阻都无效,那么家长在干什么?在用欣赏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孩子淘气吗?
如果自己确实管不了孩子,那么至少在别人出面帮你“管”孩子时,应该假装配合一下。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已经很“皮”,但是对于生人还是有一些敬畏的,所以生人的喝止可能会比父母更有效,对此,家长应该感谢而不是抵触。
我有一次在地铁上的经历,当时一个小男孩在抠完鼻子之后,就要把手往扶杆上蹭。都说相由心生,在小孩子身上也不例外,在那个小孩子的眼神中,都能感觉到一种故意惹人生厌的“小坏”。他的奶奶应该知道他要干什么,估计他以前也这么干过,一直拽他,不让他靠前。但孩子还是执意地要把手伸向扶杆,我一直看着他,想要他知道他的行为是被人注意的,但孩子还是要往上蹭。所以当他快要碰到时,我就说了一声:“你要干啥?”小孩子这才停手,而他奶奶也借机说“你看人家说你了吧!”正好车到站,他的奶奶就拽着他下车了。你看,虽然孩子不懂事,至少人家奶奶还是明理的。
最近,在成都到昆明的一趟高铁上,乘务员礼貌又霸气地制止小朋友吵闹,就获得了一众网友的点赞。而在这位乘务员制止这些孩子吵闹的同时,并未见有家长因此对该乘务员的举动表示不满。并不像某个女作家,因为坐动车被两次提醒“管好孩子”,就以歧视为名向12306投诉。也许真如她所说,她的孩子只是“安安静静在座位上画画”,但乘务员既然提醒了车厢里所有带孩子的家庭,说明应该是有孩子在作闹,乘务员也是在履行自己维护秩序提醒乘客的职责而已。如果这位女作家的“挑刺”和投诉能够成功,恐怕原本就缺位的高铁乘务员对于“熊孩子”的提醒和制止行为,以后会更加少见了。那么,其他乘客和“熊孩子”家长之间,就会继续陷入无休无止、不可调和的争斗之中,把一些原本可以消弭于无形的小事闹大。
可能有人会说,你说“厌童症”是贴标签,难道“熊孩子”就不是了?我觉得可以这样看,当别人说“熊孩子”的时候,一定是有孩子主动地做出了不文明的实际行为,大家才会这样说。而你们说的“厌童症”则不然,这只是对于“熊孩子”“熊家长”无奈的被动的防守反击,不过是面对恶习正常心理的外在反馈。而且在舆论场上,这更多是一种凭空捏造的“诛心之论”。
不要觉得发明了一个“厌童症”,就沾沾自喜,振振有词。最近刀郎最火的那首《罗刹海市》有一句歌词是怎么唱来着?“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用言语和名词,遮蔽不了逻辑和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