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旧址(资料片)
王锐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
于红老师与小雪花合唱团
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毗邻车水马龙的博物馆转盘道,被密林环抱的哈尔滨市少年宫,于闹市之中安守一隅。清亮的童音、悠扬的民乐,时常在院内的小洋楼和古树间盘旋,深藏浪漫与文艺。
建宫68年来,哈尔滨市少年宫几经易址和重建,不变的是,这座“艺术殿堂”和“人才摇篮”仍是几代哈尔滨人的心之所向,也是无数冰城少年梦开始的地方。
今年6月中旬,少年宫门前标志性的小鼓号手雕像,悄然迁往和兴路新址。“少年宫要搬家”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人周末要带孩子去拍照留念,有人留言感慨“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都在这儿了”。一时间,怀念、不舍和惋惜的情绪,搅动着很多老哈尔滨人的记忆,尤其是那些曾在哈尔滨市少年宫工作、学习的老师和学员们……
从少年宫走廊唱到维也纳 “小雪花”火了40年
在哈尔滨,谁的童年不曾向往成为一片“小雪花”呢?
小雪花艺术团,堪称哈尔滨的一张“名片”。艺术团学员同儿童公园小火车列车员一样,曾是多少冰城孩子的童年梦想,尤其是加入家喻户晓的小雪花合唱团,绝对是一种荣光。
今年71岁的于红老师,是市少年宫的声乐高级教师。1983年,在少年宫领导的支持下,于老师创办了小雪花合唱团。在她的教授和指导下,小雪花合唱团不断成长壮大,从最初在走廊训练的演唱班,一路唱响全国、唱出国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忙的时候,我们平均两三天就会接到一次演出任务。”于红老师回忆道,二十多年间,她带着一代代学员们参与过省、市外事活动、电影电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亚冬会开幕式、大型庆典演出、专题节目制作及国际少儿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
在数不清的表演中,她最难忘的是在1996年的第23届哈夏音乐会上,带领16名学员同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演出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由于不懂意大利语,他们请人用汉字将唱段中的意大利语音标注出来,于老师一句句反复地教。虽然排练时间只有短短几天,但演出非常成功,在哈尔滨引起了强烈反响。直到2007年于红老师退休时,她已培养了两万多学员,为各大艺术院校及文艺团体培养了众多人才,如陈宇秋、李博麟等后来成为八一厂、中央歌剧院的演员……
冰城女孩王锐曈出生于1999年,市少年宫给她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她10岁时考入小雪花合唱团一团,2011年春节期间,曾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同年秋天,又随团进入人民大会堂,为庆祝建党90周年献唱。作为领唱,她还曾为《乌苏里船歌》的作词人胡小石献花……
“我应该算是超龄学员吧!”王锐曈笑道,因为舍不得退团,她一直“赖”到高一才离开。2017年,她凭借声乐特长考入南开大学国际经贸专业,曾随校合唱团去西班牙参加“金色之声”世界合唱比赛,2021年赴英国读研,如今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
“是少年宫和小雪花,帮我从小见世面,才有机会站上了人生更高的舞台。”王锐曈感激地说。
他们的人生轨迹 因少年宫改变
哈尔滨市少年宫艺术中心的拱形墙壁上众星云集,那一张张在阳光照耀下褪色的老照片,曾被一代代冰城孩子共同仰望。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师胜杰、黄宏,作曲家刘锡津,唢呐演奏家冯晓泉,影视演员王璐瑶、小宋佳、薛佳凝,世界名模肖冬梅,亚洲小姐郭金等,都是从这里踏上艺术之路的。
当然,除了这些耀眼的明星,也有很多普通人因为曾在少年宫学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75后学员段丽莎就是其中之一。她曾跟随少年宫的王民老师学画,如今是广州美院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从高一到高三,她每周去少年宫上两次课,学素描、水粉和速写。段丽莎说,当年在少年宫的画室里,是王民老师的鼓励帮她熬过了“瓶颈期”,“他亲自作范画,选我做模特,还把那张画送给了我。”高考填报志愿时,也是王老师颇有前瞻性地建议她报考产品设计专业,决定了她的职业方向……
中央美院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家徐华翎,是中国新工笔的领军人物,她也曾是少年宫美术专业班的学员。她8岁来学儿童画,中途一度放弃画画,初二时又回到少年宫学色彩、素描,后来考上了央美附中。放学后,背着大大的画板挤晚高峰的公交,虽然辛苦却也是她最快乐的童年记忆。“当年,在少年宫学画的氛围特别好,我觉得除了绘画技法,王民老师正直的品格最让我敬佩和难忘。”
同样因少年宫走上专业道路的,还有麻志刚,他是黑龙江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乒乓球队教练,为国家队输送多位乒乓球人才。
“每次路过博物馆附近,我都忍不住怀念在少年宫打球的日子。”1981年,麻志刚因没考上市体校而失落万分,多亏市少年宫“收留”了他,师从刚从省队退役的杜刚教练。他记得,当年人多场地小,有时候4个人合用一张球台,两人一组打对角,训练时他经常会对阵孔令辉。麻志刚每天带着两个大饭盒上学,放学后在少年宫练到晚上8点多,再由父亲骑自行车接回家。寒暑假每天训练8个小时,风雨无阻,连大年三十都不休息。1984年,他夺得首届“开拓杯”全国少儿乓乓球单打冠军,1985年进入省体工队,是哈尔滨少年宫延续了他的乒乓荣耀和执教梦想……
借女儿的光登上少年宫舞台 80后冰城妈妈圆儿时梦
对大多数少年宫的学员而言,几年的学习,或许只是培养了兴趣爱好,丰富了课余生活。虽然没能走上专业道路,但这种艺术熏陶,其实仍在影响着他们当下的生活。
95后仲晨瑞曾在王民老师创办的教学实验基地超凡高美术工作室,学过三年画,如今在香港从事金融工作。虽然平日里不会经常拿起画笔,但在她看来,“对艺术的体会和敏锐度是会跟随一生的,每一步路都不白走。”仲晨瑞举例道,比如你做的PPT比别人更有观赏性,生活中比较会穿搭,对待艺术作品也有基本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交际和感受生活”。
35岁的王帅,时常会想起小学1998年在少年宫学书法的日子,她在书法班交到了好朋友,二十多年了还有联系。她现在仍对书法很感兴趣,平时练练字,每次逛博物馆会认真地欣赏书法作品。就连每次从哈尔滨飞往工作地上海,她都会饶有兴致地看看太平国际机场的书法展,“看书法能让人沉静下来,感觉心情蛮好的”。
还有人自己没能进少年宫,多年后把孩子送来学习。今年“六一”,站在少年宫剧场的舞台上,41岁的哈尔滨市民刘莉丽难掩激动,她与小雪花合唱团一团的20多位家长,陪着孩子们合唱了一首《江山》。刘阳是少年宫文艺演出部副部长。她发现,像刘莉丽这样有“小雪花情结”的80后、90后家长大有人在,于是便提议孩子和家长今年“六一”共同演出。
“我小时候家住香坊区,有点远,当时特羡慕那些家住南岗、道里能到少年宫学习的孩子。以前我每次坐2路公交路过博物馆,都会看一眼少年宫的小白楼,还有门前的小鼓号手雕像,当年最向往的就是小雪花合唱团!”
念念不忘,真的会有回响。时隔30多年,刘莉丽终于借女儿的光,赶在少年宫“搬家”前,圆了自己儿时的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