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悦读
只筛选,不教育
来源:   编辑:周迎华   2023-05-07 13:44:54




那涟

生活中,有太多人总是喜欢苦口婆心地给别人讲道理、说利弊,希望对方能心领神会、虔诚悔改,但往往事与愿违。有句话说得很对:“世上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才教得会。经历半生才明白:成年人只筛选,不教育。

心理学上有个“投射效应”,指的是:人们总倾向认为别人的思维和习惯要和自己一致,如果不同,就想改造他人。但人的三观和认知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想要改变自己尚且不易,何况是改变别人?若执于一念,企图改造他人,无疑是自寻烦恼。

最近,朋友向我诉苦。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负责人的他,年初招了位应届生小张。本来他想找个有经验的人,但看小张名校毕业,想着自己带一带,不出半年就可以上手。

可结果却啪啪打脸。朋友希望小张尽快提升业务能力,平时多学习积累,就建议他把房子租在公司附近,省下来的通勤时间可以利用起来。

可他却说:“我不缺时间,再说公司附近的房租也贵一些。”朋友一听,虽然不悦,但也能理解,毕竟刚毕业,确实缺钱。后来,朋友发现小张总是干一些打字复印的杂活,就提醒他多研究业内优秀案例,便于学习。对方却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刚入职,没啥工作经验,这些以后再干也不迟。”再后来,朋友带他一起见客户,事先吩咐他收集客户资料。可临到出发了他都没搞定,还振振有词:“网上查了没查到,等下当面问客户不就成了?”

朋友满怀信心想要培养小张,可他总是听不进劝告,固执己见。半年过去了,小张的能力未见进步,朋友却被折腾得痛苦万分,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

我们常常以“为你好”的念头去纠正身边人,不仅徒劳无功,反而让自己陷入失望和痛苦。很认可一句话:我们发自己的光就好,别强行给他人点灯。

一意孤行,想将对方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生活只会冲突不断,满目疮痍。

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两人携手走过五十多年,感情羡煞旁人。但其实,两人的生活习惯有诸多不同:廖翠凤做事井井有条,林语堂却不喜束缚,洒脱任性。

廖翠凤每次出门前都会精心打扮,林语堂却厌烦这些繁文缛节。吃饭时,廖翠凤总挑切得周正的鸡胸、鸡腿吃,而林语堂专挑翅膀、脖子吃。有段时间,林语堂痴迷于发明一台中文打字机。有次他在国外出差时,用所有的盘缠换回一个打印机模型。廖翠凤得知后非常生气,认为他太任性,随意花钱。但林语堂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还得意地说:“我会写文章,花的钱会赚回来”。

时隔数十年,林语堂已出版了多本畅销书,收入不菲。他重启打字机梦想,制作出一分钟可打50个字的“明快打字机”,但却花光积蓄、负债累累。廖翠凤终于明白,想要改变林语堂实在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接纳现实,继续过日子。

此后,她不再提及此事,也不再干涉林语堂的生活。就这样,两个人宽容以待、相互扶持,携手走完一生。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思维不同、观念相左的人:也许是有坏毛病的家人,也许是观点不一致的朋友,也许是性格和办事风格截然不同的工作伙伴……

改变别人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困难;改变自己看似很痛苦,实则更简单。就像作家黄桐说的:“费力去改变别人,不如先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己变了,我们的思维、逻辑和习惯也会跟着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截然不同。改变,往往就会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

生活中,我们难免遇见三观不同、磁场各异的人。与其费力改变,不如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筛选规则。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的发展时区和接受的考验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志同道合,实属偶然;三观不同,才是常态。你工作上精益求精,别人却敷衍塞责;你喜欢广交朋友,别人却嗤之以鼻;你希望质量为先,打造良好口碑,合作伙伴却认为利润第一,要降低生产成本。

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改造他人的欲望,别把自己的手,在别人的生活里伸得太长。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