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一个冰城女孩的寻谣之旅
来源:   编辑:周迎华   2023-03-19 22:07:32


林强和栗爷爷

“寻谣计划”发起人 小河老师(左)

寻谣现场

“寻谣计划”去年在湖南大元社寻谣

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你有多久没唱过童谣了?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2018年,音乐人小河在北京发起了“寻谣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采集并活化那些即将消失的童谣。5年来,他和寻谣小队已走过北京、上海、洛阳、西安、银川、怀化等十多个城市,寻访了千余位老人,采集了500余件民间音乐样本,活化童谣50余首,举办30余场童谣现场音乐会。

“您平时哄孙辈睡觉时常哼哪首童谣?”作为寻谣小队的主力“寻谣前哨”,四年里这样的问题,林强不知问过多少遍。她是个在哈尔滨老道外长大的90后姑娘,毕业于北京一所高校的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林强深度参与了“寻谣计划”,跟同伴们穿梭于街巷、公园、广场,陪老人们聊天、唱童谣,带着翻译到少数民族村寨里“淘歌”,去编纂过民歌书籍的99岁山西老人家里做客,曾在小城的集市里挂牌摆摊“1-5元回收老童谣”,努力“打捞”起那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在网上和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动人旋律……

A

为了不被当成“卖假药的” 寻谣时揣着学生卡和身份证

一个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是如何开始保护童谣的?

这要从2018年夏末说起。林强当时在北京读研,参加了由音乐人小河发起的名为“胡同童谣”的活动。她的童谣情结,来自于哈尔滨的奶奶。小时候哄她睡觉时,奶奶常哼那首东北人都很熟悉的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

作为“寻谣前哨”的一员,此后的几个月,林强经常出没于北京各大公园,寻找会唱老北京童谣的老人。“搭讪”老人并不容易,林强记得,第一回寻谣,她挤着早高峰的地铁,独自去了地坛公园。因为太害羞,她在一位老人身边站了半天,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老人主动跟她打招呼,给她唱了两首。

“大多数老人防诈骗意识挺强,我们经常会被当成是卖假药的。”林强笑道,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她出门时揣着学生卡和身份证。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老人记不清童谣了,聊天时经常跑题,转而讲起自己小时候的“苦难史”,林强总是很有耐心地聆听。她对老年人有种发自心底的喜爱和尊重,“平时在街上,看到一对老夫妇走在一起,我会莫名地感动,能感受到老人身上如大树般的沧桑。他们熬过了那么多人生风雨,真的很了不起。”林强说。

即使没能聊出有价值的童谣线索,她也不急不躁。寻谣小队有个共识:找寻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希望通过童谣,让老人、孩子和年轻人之间发生自然而美好的连接。

这种连接,串联起很多让林强终生难忘的场景:老人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提醒,最终拼凑出一首完整的童谣;有人热心地打电话,喊来爱唱歌的老友一起寻谣,等待的间隙,寻谣小队陪老人做一会儿健身操;有人实在想不起童谣,即兴唱起了老歌,小河微笑着抱琴伴奏,完全是逛公园的松弛状态……

“音乐就像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通道。”林强感慨道,在一次次寻谣中,她渐渐感受到了发起人小河这番话背后的深意。

B

采集到明清时代的童谣 聆听童谣背后的人生故事

2019年年初,北京站寻谣结束之后,“胡同童谣”更名为“寻谣计划”,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实践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挖掘童谣。

“每次出门,感觉就像挖宝一样充满惊喜。”林强这样形容他们的寻谣之旅。四年里,她和寻谣小队足迹遍布上海、洛阳、西安、银川、怀化等十多个城市,寻访了千余位老人,采集了500余件民间音乐样本,其中最久远的是从明清时代流传下来的。每到一个城市之前,大家会先做功课,通过在当地招募的志愿者,打探老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方。

北京的《卢沟桥》、杭州的《秋柳》、西安的《青天高》、上海的《摇船》、福建宁德的《轻轻行》……老人们操着不同地区的方言,唱起这些童谣时的神情,让林强印象深刻,“那是一种‘重返青春’的感觉,唱歌时眼睛里有光”。被一群年轻人簇拥着,老人们有的脸上带着害羞的笑,有的带着幸福的笑,仿佛平时不太受关注的一群人,重新迎来了他们的“主角时刻”。

在寻谣路上,林强遇到了很多难忘的人,也聆听了很多人生故事。

“卢沟桥/卢沟河/卢沟桥上走骆驼/桥上驼铃叮咚响/桥下芦花一片白……”79岁的何大爷在卢沟桥边长大,他见过卢沟桥上的骆驼,从门头沟往北京城里拉煤的场景。上世纪50年代,念小学时跟音乐老师学的这首童谣《卢沟桥》,他记了一辈子;

山西晋城99岁的栗爷爷,也曾是“寻谣者”,他去乡间记录下珍贵的歌谣并编纂成册。如今他几乎丧失听力,左眼失明,右眼需要借助放大镜阅读,他跟林强用文字“聊天”,唱了自己童年听过的童谣。她们还在老人泛黄的书页里,找到了一首有趣的童谣《小鸡小鸡呱呱》:“小鸡小鸡呱呱/要吃黄瓜/黄瓜有水/要吃鸡腿/鸡腿有毛/要吃鲜桃……”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呀用力/摇呀摇呀摇/摇过了前村/穿过大石桥……”这首童谣《摇船》是在上海采集的,90岁的阿婆平时记忆力不太好,可当她唱起小学二年级学的这首童谣时一句都没错,完全在调上;

在湖南怀化的侗族村落,他们采集了一首古伦摇篮曲,让林强感触很深的是,其中有句侗语是“守着鼓楼”。鼓楼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多年前失火烧毁了,林强和伙伴们坐在废墟之下,听老人们念叨,他们期待有生之年能看到那座鼓楼重建……

C

既是帮老年人找回忆 也是在替老童谣寻未来

此前,音乐教育家周海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优秀儿童歌曲应该满足三个标准:第一,好听,适宜儿童传唱;第二,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培养孩子善良、友爱、勇敢、正义等优秀品质;第三,作词时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贴近孩子的心理,而不应站在成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教化宣讲。近些年,能够满足此标准的优质儿歌越来越少,不少人为此忧虑,“儿童不唱儿童歌、适合孩子听的儿歌太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由此看来,寻谣小队,不仅是在帮老年人找回忆,更是在替这些流传已久的优美童谣寻未来。队员们不希望孩子们的童谣,只是摇摇车里“爸爸的爸爸是爷爷”,或是为情爱惆怅的网红神曲。就像小河老师说的,“我们找寻这些失落的童谣,是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这些优秀的童谣,值得被未来的孩子们听到。”

林强不仅是“寻谣前哨”,也是乐队的一员。2021年3月,她加入寻谣乐队,在现场音乐会上,抱着尤克里里演唱,让她欣慰的是,台下有很多年轻人和孩子们拿着歌本跟唱,这也意味着,这些老童谣有了流传更久的可能。

去年8月,在领略了那么多“诗和远方”后,林强的全职寻谣之旅告一段落,她去上班了,从事野生动物科普工作。让她有些遗憾的是,一直没能回自己的家乡寻谣,她想过:“如果是回哈尔滨寻谣,一定要去松花江边!”

除了童谣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群热血青年努力的意义何在?或许就像一位网友,在听完一首他们搜寻到的摇篮曲后,留下的简单而又值得玩味的评价:“让浮躁的社会,安静地睡一觉。”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