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从业四十年 获奖杯证书近百个冰城一家人的冰雪情缘
来源:   编辑:周迎华   2023-01-17 10:58:46


获奖后家人合影

张德祥和家人获得的部分证书、奖杯

张雪松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雪雕比赛

张德祥祖孙三代雕冰雕

冰雕《营造一片蓝色的海》

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王晓晨

在银装素裹的寒冬,诞生了冰城的独特艺术——冰雪艺术,它既是哈尔滨独特的城市名片,也是很多哈尔滨人热爱的事业。在冰城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都对冰雪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被称为“冰雪一家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张德祥开始参加冰雕比赛,1993年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一届家庭冰雕比赛中,他们一家四口获得了一等奖,这些年,全家人获得的奖杯、证书近百个。日前,记者采访了这家人,感受他们浓浓的冰雪情结的同时,也试图解码冰城人的冰雪基因。

A

参加冰雕比赛从此爱上冰雪艺术

“给儿子起名都带‘雪’ 零下十几度工作不觉冷”

“张德祥一家在哈尔滨的冰雪圈太有名了,他自己是著名的冰雕、雪雕师,而且一家五口都搞冰雕、雪雕,光奖状、奖杯就摆了一面墙,绝对的‘冰雪世家’。”圈里人这样介绍张德祥一家。

张德祥曾经当过美术老师、中学校长,从小就对冰雪有着特殊的感情,就连给两个儿子起名也不忘加上“雪”字,老大叫张雪松、老二叫张雪涛。因为年近八旬、听力有些受损,但在儿子张雪松的配合下接受采访时,一提到冰雪,就特别高兴。

说起张德祥开始制作冰雕,还要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张德祥还是哈市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一次,爱人朱青偶然在兆麟公园看到有人在参加冰雕比赛,回家后对张德祥说:“你是美术老师,敢不敢也去参加比赛?”当时的张德祥没有半分犹豫就应战了:“那有什么不敢!”于是第二年,他就报名参加了冰雕比赛。“当时雕了一个《吹泡泡的小孩》,两天比赛下来累够呛,虽然啥也没得着,但是觉得心里挺愉悦。”从此,他与冰雪艺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冰雕又软又脆,一见光还融化,所以你就得在零下15度以下、冰冻上以后,才可以雕刻。搞冰雕,你是越偷懒、越挨冻,越干得欢,就越不觉得冷了。”张德祥回忆说,这些年暖冬,天气不像以前那么冷,“我们雕到紧张的时候,全身热得一身汗,有时候手套也摘掉了,根本不觉得冷,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就想着快点把作品完成。”

B

冰雕工具主要由木雕工具转变而来

“第一代冰雕师 大多雕塑或美术专业出身”

“搞冰雕需要有一定的美术或雕塑基础,所以我们第一代冰雕技师大都是雕塑或美术专业出身。上世纪末哈尔滨的各项冰雕、雪雕比赛在全国首开先河,制作冰雕、雪雕的首批技师,可以说都是从哈尔滨走出去的。”

据张德祥介绍,他刚接触冰雕时,冰雕绝对是个小众艺术,最开始连冰雕的工具都没有,冰雕的工具大都是木雕工具转变来的,起初就是木工用的刨子里的铁片,大家叫它刨刃子,拿它简单焊个把儿,就用它做冰雕。后来大家为了制作冰雕更能体现效果,开始用木刻刀,有平的,也有带弧度的以及带各种角度的,还有一种工具叫“叉子”,就是带小齿的平刀。后来才有了专业的冰铲、冰叉、冰锥等冰雕的常用工具。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哈尔滨举办的各种国际比赛多起来,“我们学习他们的创作理念,也看到了他们使用的先进冰雕工具。”张德祥介绍,比如有的外国选手就带来了电锯、电钻等电动工具。“要知道冰雕讲究‘通、漏、透’,透指的就是作品得有透气的地方。以前,如果要在冰雕中掏个洞,都得靠手一点点切,一点点凿,一点一点打磨,费时费力。现在用电锯的话,只要几下子就好了。“大家看到现在的冰雕作品越来越精美,和各种工具越来越趁手有很大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C

冰雪大赛中夫妻档、父子档很多

“4岁娃娃也参与冰雕 给个冰铲就不哭不闹”

那些年,随着张德祥的冰雕、雪雕作品频频在全国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两个儿子——10岁的大儿子雪松、7岁的小儿子雪涛,也跟着父亲参加比赛,并对冰雪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张雪松回忆道:“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到哈尔滨市中小学冰雕比赛的启事,我拿了父亲的工具就去参赛了,雕了一个猫头鹰,取名叫《卫士》,得了三等奖。那时候感觉这种艺术形式太有趣了,然后就开始逐渐迷恋上冰雪。”这个过程中,妻子朱青也被吸引,加入冰雕、雪雕赛事中。1993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家庭冰雕比赛,他们首次一家四口登台亮相,共同制作了冰雕作品《阳光·希望·未来》,并获得了一等奖。1998年,儿媳季莉丽过门儿,全家五口通力协作,共同制作的雪雕作品《苗家女》,获得了国际三等奖。

参加比赛,张德祥一家不光是队员阵容强大,实力也是相当不俗,《祖国万岁》《东方醒狮》《苗家女》《归鸿》等近百件冰雕雪雕作品获得了哈尔滨市、全国乃至国际比赛的一、二、三等奖,受到游人赞誉。家里近百个国内外奖杯和证书,见证了他们的冰雪情缘,一家人也在冰雪的世界中沟通情感。

“别人参赛都是自愿组合,我们是全家齐动员,开始是父母带着我和弟弟,后来我爱人进门,变成了五口人参加,我儿子出生后,先是成了全家人创作的原型。在雪博会上,全家人创作了雪雕作品《希望》,儿童的造型就来自孩子。孩子懂事后4岁时也拿起了小铲子,加入冰灯雪雕的制作中。一家人齐心协力做好一件事真的很有趣。”张雪松介绍道。

完成一件有规模、有创意的冰雕、雪雕作品,通常需要几个人的合作,于是在冰雕师这个群体中,有夫妻档、父子档、父女档的不在少数,甚至一家人通力合作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比如2022年,60岁的李晶和34岁儿子李蛟龙,还有儿子朋友在兆麟公园参加41届全国专业冰雕比赛,儿媳妇负责后勤,4岁的孙女竟也加入冰雕的行列,“我家孩子从小就喜欢铲冰,我们工作时,给她一个冰铲,她就乖乖地不哭不闹。”李蛟龙介绍说。那次他们的作品《翎羽思乡》获得金奖。几年前,李晶的女儿曾加入父亲和哥哥的团队,他们的冰雕作品《昭君出塞》获得过“首届鸟巢I SHOW冰雕大赛”金奖。

D

冰雪节是冰雕雪雕师的节日

“一家人在冰雪事业的传承中读懂快乐”

一到冬季,哈尔滨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晶莹剔透的冰雪景观。“对于冰雕雪雕师来说,每年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更是一个节日,参加比赛、切磋技艺,精益求精中呈现出最完美的作品。”张雪松说道。

每到冬天第一片雪花飘落的时候,冰雕雪雕师就开始准备参加冰雪大赛的作品。“伴随冬天的第一场雪,讨论冰雕、雪雕创作内容的家庭会议就开始了。家庭会议上,大家先确定参赛内容,正式雕刻前,爸爸要先用泥塑出一件样品,便于对雪雕作品进行多维度认识和把握。那时候,冰天雪地室外天气很冷,可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雕出来的作品也特别漂亮,自己看到后特别有成就感。”张雪松回忆道。

最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且患有痛风,张德祥基本上不参与冰雪赛事,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上。48岁的张雪松是一名高中的美术老师,他说自己冰雪赛事的荣誉几乎都得过了,遇到技术好的学生,他也会带领他们去参加大型的专业的比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感觉很好,但作为一名老师,我更希望学生们在冰雪中体会到快乐。”他所在的学校每年都有校园冰雪艺术节,他会组织学生用天然雪参加校园的雪雕比赛。张雪松则坦言,冰雕、雪雕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一部分。“我越来越理解这些年父亲对冰雪的热爱,他从30多岁,一直干到年过七旬,大大小小的奖他几乎得遍了。从国内到国外,从室内到室外,从冰雕到雪雕,只要和冰雪相关的赛事,他基本上都要去尝试。现在,我们更希望把这些技巧以及对冰雪的一些感悟传授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冰雪的舞台上进行传承。”

李蛟龙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大二时,他就跟着父亲李晶去兆麟公园、冰雪大世界、太阳岛公园做冰雕、雪雕。李蛟龙直言,“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冰雕师赋予了它生命,雕得漂亮了就特别有成就感,看到很多人驻足在自己的作品前拍照,会感到特别自豪。”说起和父亲一起工作的感受,李蛟龙坦言,他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跟父母的沟通会少了许多,可他却能跟在父亲身边一起工作、照顾他,感觉很幸福。“相比上学的时候,我们现在的沟通更多了,当创作审美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也会有争执,但更多的时候更像忘年交的老朋友、好搭档一样做喜欢的事。”

把那些没有生命的冰和雪在你的创作下,一点点变成美丽且有内涵的作品,那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张德祥的话倒出了许多冰雕师的心声。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