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讯 (记者李丹) 1992年9月,作为全国成立最早的省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实施希望工程,截止到2022年已走过30年。30年来,龙江希望工程涌现出一批彰显大爱、乐于奉献的集体和个人,黑龙江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致敬“龙江希望工程之星"活动,回望令我们动容的执着与坚守,感恩直指人心的奉献精神。活动中,生活报荣获“公益伙伴之星”荣誉称号,助力“希望工程”,30年来生活报一直在路上。
建设 “新生活希望小学”
在回访时,中本镇新生活希望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小学的前身是德本小学,始建于1976年8月,学校占地面积17415平方米。第一任校长是赵振江,当时共有教师15人,学生380余人,“当年的小学是一所危房,四壁漏风,房顶漏雨。”1997年,生活报社筹措资金维修校舍,更换屋顶和门窗、安装暖气、新铺地砖,并为学校配置了图书室、微机室、活动室、科学实验室及仪器室,校园环境和师生面貌焕然一新。学校也因此更名“新生活希望小学”。学生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学校历经13任校长的励精图治,先后被评为绥化地区农村合格小学、市级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取得了社会满意的办学效果。2012年8月合并到中本镇中心小学,实现了一乡一校的资源整合。
多年来,生活报一直与所建希望小学保持联系,2019年,生活报联合黑龙江省青基会、生活报社回访捐建希望小学,筹措资金,在当年“六一”前,为孩子们送去体育用品作为节日礼物。当年9月份再次回访,为学校的中小学生捐赠健康睡眠枕,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生活。
“7元爱心午餐”让孩子们吃上健康午餐
2019年5月8日起,由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生活报社联合发起的“7元爱心午餐,温暖留守儿童”正式启动,用爱心的7元,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午餐费用。在多方的努力下,生活报记者和拥有3千万粉丝的知名美食探店博主大LOGO一起,驱车200余公里,来到黑龙江省海伦市。知名美食探店博主大LOGO现场捐赠善款14万元,用于海伦市海北小学74人和东林小学26人,共计100名留守学生的午餐补贴。
走过一段土路,穿过一条街巷,记者敲开了一扇斑驳的铁门,第一次来到13岁留守儿童小雨的家,当日室外温度超过12℃,屋内却十分阴冷。初见小雨时,他穿着破洞的棉袄,坐在长不过10厘米的小板凳上,伏在没有热气的火炕上写着作业。小雨母亲离世后,父亲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孩子,小雨离家出走,在当地多部门的努力下,小雨的监护人变更为二舅杨进修。为了供养小雨,杨进修经常出门打工,小雨只能独自在家,午饭一般都是对付着吃。
“7元爱心午餐 温暖留守儿童”活动就是为了帮助这些家庭条件有限的留守儿童,让他们吃得好。本活动最终筹集善款56万余元,让数百名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7元爱心午餐 温暖留守儿童”活动,最终获得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颁发的“2019中国新媒体公益优秀案例”提名奖。
为梦想插上翅膀
10多年来,黑龙江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联合全省团委、生活报社,启动每一年的“金秋助学”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凝聚爱心力量,为更多学子搭建实现梦想的平台!每一年的活动,生活报记者都会走近自强孩子们的身边,讲述他们为梦想拼搏的故事。近十年来,记者的足迹遍布绥化、大庆、牡丹江、佳木斯等地,走近那里的自强大学生身边,讲述他们的自强故事。
让记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名小名叫梦梦的准大一新生,她高考取得了600多分的好成绩,可是家庭拮据让她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望而却步。梦梦父亲身体不好,只能找一些轻巧的零工贴补家用,梦梦的母亲一边收废品,一边照顾梦梦精神异常的姥姥,高中三年,梦梦在长30厘米的小书桌上苦学,用红笔写的字条——“考上大学”。梦梦说,高中三年,没钱买练习册,就抄同学的,她的写字速度在同龄孩子中,快得惊人也让人心疼。
回到哈尔滨后,记者连夜写出了梦梦的故事,在稿件刊发后,一天筹集到数万元圆梦款,在一个又一个自强“梦梦”的故事被读者知晓后,生活报又策划启动了多项公益活动,最终帮助数百名自强大学生圆梦高考。截至目前,生活报共同发起的共青团“金秋助学”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接受社会各界捐款达6199万元,助力3.1万名省内困难家庭的中学、高职学生和高校大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业。2021年,此项目荣获民政部颁发的全国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