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哈士奇拆家怎么治?一个东北人“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12月8日,一条名为“男子养8只哈士奇 暴雪后进山狂欢”的视频突然火上热搜。在满天飞雪的龙江山林里,8只壮实的哈士奇拉着雪橇和主人,亢奋地从雪坡上飞驰而下,场面既壮观又刺激。
看着“血脉觉醒”的二哈在冰天雪地里把天性发挥到极致,网友直呼“专业对口”“这雪橇犬训练得全国一流,这才是东北人的气魄”,也有不少人纷纷调侃,“这二哈,有当年在西伯利亚跑出租的感觉了”“0℃以下智商瞬间激活!”
平时叫惯了哈士奇,很多人差点忘了它原来的名字——西伯利亚雪橇犬,北极圈著名“交通工具”。而它们的主人芦万涛也与林海雪原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前高山滑雪国家队队员,曾获得过全国锦标赛冠军,也是2022北京冬奥高山滑雪项目的裁判。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在山脚下养雪橇犬
今年44岁的芦万涛,带着一群哈士奇,在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镇北山脚下生活近十年了,他和妻子平时很少回市区居住。
很多人都问过他这个问题:为啥偏要住在这个地方?芦万涛给出的答案离不开“老本行”:因为这里曾有中国最早的人工滑雪场——北山滑雪场,也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业余体校夏训时,经常会跟队友们在山上练体能,对这片山林格外熟悉,也颇有感情。
2000年因训练时腿部受伤,这位全国锦标赛冠军不得不遗憾地告别赛场。退役后,芦万涛放弃了分配工作的机会,因为实在舍不得离开滑雪圈,他曾参与建设过很多哈市的滑雪场。2003年冬天,一家滑雪场大厅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外国电影《雪地狂奔》。芦万涛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真正吸引他的不是牙医带领8只雪橇犬参加狗拉雪橇比赛的励志故事,而是雪橇犬在雪原上奔跑的矫健身影。“犬和雪”,这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给这位从小喜爱动物的退役运动员,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惊喜。
很快,芦万涛便在雪场里搭了个狗舍,去狗市买了条哈士奇,取名“阿托密”,这是世界顶级滑雪板品牌的名字。雪场关门后,他一度把“阿托密”带回家里养,这个精力旺盛的“二哈”不只是拆家,还差点把自个儿“送走”。有一回,芦万涛发现牵引绳不见了,以为被犬藏起来了。没想到两天后,“阿托密”上厕所时,他在狗屎里拽出来了,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拉雪橇前先“健身” 每天带狗进山跑十公里
或许是源于运动员的那股子执着劲儿,养雪橇犬,芦万涛是认真的。他又从国外引进了四条纯种哈士奇,为了不扰民,也为了让“毛孩子们”有个更适宜的生存环境,2013年他举家搬到了玉泉镇,并拿了执照,在山脚下建了全国第一个狗拉雪橇训练场。芦万涛坦言,他并没有什么特殊目的,只是想让训练更专业也更合规。如今,训练场里生活着多年来繁育的16只哈士奇,还有一只常在山林里打头阵“探路”的德牧。
哈士奇、阿拉斯加、萨摩耶并称“雪橇三傻”。“阿拉斯加很凶猛,萨摩太能叫唤,相比之下,哈士奇挺温顺的,所以我更喜欢它。”芦万涛笑着说。
城里的“二哈”基本上是撒手没,芦万涛的犬在山里自由奔跑,却没有跑丢过,它们一般不会离开主人的视线之外。跟那些忘性大、很傻很天真的“二哈”比起来,他的这些犬似乎更聪明些,不仅不“二”甚至还会“记仇”。有一回,在山上遇到羊群,一只名叫“凯蒂”的哈士奇很淘气,混入羊群中捣乱,还一直追着公羊跑。大声呵斥无果后,气得芦万涛上前用牵引绳抽了它两下。让他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几天,气性很大的“凯蒂”把主人当空气,叫它也装作听不见,还故意跑去跟其他人亲热来气他。最后,还是芦万涛服了软,让媳妇烘焙了一些猪肉鸡蛋小饼干,才终于把“凯蒂”哄好。
在加拿大北方,狗拉雪橇是一种传统出行方式,也是一项深受民众欢迎的运动。芦万涛说,他一直关注着加拿大小镇的“狗拉雪橇大赛”,也参照了一些先进的驯养方式。很多网友都被短视频里哈士奇拉着雪橇狂奔的场面所震撼,事实上,想要驯养出身强力壮、奔跑迅猛的哈士奇并不容易。
“普通家养的哈士奇肯定是不能拉雪橇的,我这些犬之所以能拉雪橇,还能跑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平时注意‘健身’,运动量足够大。”芦万涛介绍,他每天会带领“哈士奇小队”上山锻炼,往返跑十公里。从那些训练视频来看,很难说清楚,究竟是谁遛谁,就像这些年,狗狗们陆续长大,越来越壮,44岁的芦万涛一直累得没机会“发福”。
当滑雪教练养“毛孩子” 让“童话照进现实”
一支队伍要想跑得快,得有“头犬”带着队伍前进,视频里这8只哈士奇,站成两列,跑在最前面的两只“头犬”,一个是4岁的“哈瑞”,另一个是2岁的“帅帅”。
“要想成为‘头犬’,要在狗群中有威信,比如‘哈瑞’,打架最厉害了。”芦万涛笑道,威风凛凛的“哈瑞”也是这些犬里最聪明的,有时候他会陪犬们在柴草堆上躺一会儿,“哈瑞”会立刻钻进他怀里,亲昵地把头搭在肩膀上。
在山林里一路狂奔的哈士奇小队,究竟是如何“刹车”的?很显然,用雪橇自带的刹车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拼嗓门。“刹车的同时,还要喊‘头犬’的名字,一喊‘停’,它听到就会停下来回头看,其他犬也就乖乖停下来了,另外,只要转弯时有所偏重,‘头犬’也能听得懂‘左右’。”芦万涛解释道。
这些壮实的哈士奇平时都吃啥?它们的食谱可不一般。芦万涛和家人会动手做狗食,不仅麻烦还挺奔波。他跟附近的农民买玉米,去屠宰场买牛肉边角料,还买鸡胸肉、鸡架以及去帽儿山冷库批发海鱼,再配上自家小园种的南瓜、胡萝卜和青菜,用粉碎机打碎,每天现做两顿,喂给它们。而狗狗们也会“自食其力”,组团进山拉柴火,拉回来给它们烀肉吃。
这么多年,芦万涛没算过自己究竟花了多少钱,他豪气地说:“不能算钱,顺其自然,买就完了!”为了赚钱养这些“毛孩子”,芦万涛当起了滑雪教练。他和家人也很少能出去旅游,但他们想开了,“出去旅游只是一时快乐,跟狗在一起,我每天都快乐”。
每年第一场大雪,芦万涛都会带着“哈士奇小队”,在外面亢奋地疯玩一天。看着“毛孩子”在雪原上尽情撒欢,感觉自己啥烦恼都没有了。而这简单美好的画面,在这个冬天,也治愈了很多疲惫的人,就像一位网友说的,“这一刻,童话终于照进现实”……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