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图片
旧时光货柜上满满陈列的生活记忆
来源:   编辑:牛婷婷   2022-11-27 08:46:38

图片由艾春梅提供

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2毛钱的火柴、1块钱的洋蜡、2块钱的蛤蜊油、5块钱的大茶缸子、成斤卖的手纸,还有戏匣子、老皮箱、上海座钟、铝饭盒、卡拉OK和海军衫……走进哈尔滨松北区浦源路后曹家一栋建造于1975年的米黄色房子,推开钉着铁皮的木门,一股“怀旧风”扑面而来。墙上贴着醒目的红纸黑字——“东方红供销部欢迎新老顾客光临”,这是售货员老艾用毛笔写的。

老艾名叫艾文清,今年70岁,明年3月就在东方红供销社工作满40年了。随着绝大多数供销社倒闭或因拆迁陆续消失,这里也被很多人称为“哈尔滨最后的老供销社”。最近一段时间,东方红供销社突然火了,不但上了电视新闻,老艾还经常要给慕名而来的年轻人,讲供销社的历史,介绍屋里的老物件。就连剧组都来预约,打算来这取景拍段“年代戏”,还有网友建议“以后千万别拆,可以当景点开放”……

接母亲班来当售货员 明年将干满40年

在这个面积300多平方米的供销社里,老艾忙乎了大半辈子。1983年春天,当老艾还是小艾的时候,接母亲的班来到东方红供销社,当起了副食品柜台的售货员。

“我们供销社以前很热闹,最早有11个售货员呢,布匹、鞋帽、五金、电料、日用品,大家分工很细,守着各自的柜台,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来这买东西。”老艾清楚地记得,他刚来时一个月工资25块钱,每天早上七点半上班,下午四点半下班,三天值一次夜班。跟记者聊起当年的物价,他也是张口就来:“饼干6毛3一斤、猪肉1块07分、啤酒3毛钱一瓶、豆腐2分5一块、酱油1毛2一斤……”

时间仿佛一直停在这里“歇脚”。老艾依然像几十年前那样每天打着算盘,卖副食时的老式盘秤也都留着,习惯用茶缸子喝几块钱一袋的茉莉花茶。在这栋老房子里,其实还有比他“资格”更老的,老艾经常会向人讲起那个使用了60多年的木头栏柜。它是当年从屋后的老供销社搬过来的,旧址是间泥草房,他小时候在附近打柴火,曾去那买过一分钱的糖块,也正是从那时起,“站柜台”成了他最向往的工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供销社热闹非凡,门口常有唱戏的、耍猴的,引得街坊邻居来看表演。有人来打一两白酒,站在柜台前往嘴里扔几粒花生米,当场就喝完了。老艾的大女儿艾春梅笑道,自己当年也是常客,“只要兜里有1毛钱,就忍不住往供销社跑”。

老牌子进货难 朋友圈喊话找老式手电

随着时代变迁,供销社的效益大不如前,老艾的同事们后来陆续调走了,只有他留了下来。后来,东方红供销社被个人承包了,老艾守着公家的老房子,身份也从供销社职工变成了打工的。但他的工作观念并未因此改变,仍时常念叨着“为农民服务”。

几年前,东方红供销社附近动迁,陆续搬走了5000多户居民。眼看着供销社里日渐冷清,承包了几十年的老板不想干了。老艾舍不得供销社关门,让女儿艾春梅将其承包了下来。老艾身上始终有种不合时宜的责任感:“毕竟在这儿干了一辈子,有感情了,附近还有不少老邻居呢,不想让他们买东西不方便。”

擦着“咏梅”“万紫千红”,吃着老式无水蛋糕、桃酥,喝着“猴王”,穿着25块钱一双的棉鞋,用着鸳鸯图案的红色搪瓷盆……附近的很多老年人,依旧沿袭着过去的生活习惯。这意味着进货时仅靠送货上门是不行的,还要在主城区多跑几个地方。平日里,老艾的小儿子艾春江负责进货,记者注意到,一周前,他还在朋友圈跟供货商喊话:“谁家还有老式手电筒,联系我。”他四处帮老顾客们寻找老牌子,但有些东西实在太难淘了,比如粉色“咏梅”卖没货了,最后一瓶老式头油也被买走收藏了,尽管缝纫机还在,但梭子没了。

这些年,东方红供销社也面临着“转型”,在门上与时俱进地贴着WiFi密码和微信付款码。“我觉得,供销社最大的改变,就是越来越像超市了。”艾春梅感慨道。但其实在外人看来,有些地方又很不一样,比如这里卖鞋袜衣帽、各种农资,还有石棉瓦、水泥、沙子、炕板、地板革等。更重要的是,它比普通超市多了一些人情味。老艾还像从前一样热心,本着“负责到底”和“修修还能用”的节约精神,免费帮居民换暖瓶内胆,电水壶加热管,有时候还会“客串”修车工,帮忙更换自行车零件、维修链条……

被“封印”的旁观者 迎来很多年轻面孔

几十年的默契,对方一进门,没等说话,老艾就知道来买啥,附近各家各户的事儿他也都门清儿,谁家几口人,孩子在哪工作,女儿嫁到哪去了……“社牛”老艾令儿女们佩服不已。有的老顾客几个月没来,老艾心里犯嘀咕,一打听,果然“人不在了”。

老艾就像飞速变化时代里一个被“封印”的旁观者,静静地看着顽童长成了小伙,女娃变成了妈妈,他们进门时惊呼:“我上小学的时候,您就在这卖货,没想到现在还在这呢!”

有老年人搬走后常回来转转,因为“东西全,还不贵,别的地方买不着的东西,就来这找找”。有人坐公交车定期来买老式蛋糕、长白糕,“吃惯了,别人家不是这个味儿”。有人单纯是想来看看老艾一家,“我太想你们了,回来找你们唠唠嗑。”

这几个月,东方红供销社突然又热闹起来,来了很多陌生的年轻面孔。上周末,90后冰城摄影师岳宏婷慕名前来,回去后,她兴奋地四处安利:“太出片了!”还顺手买了一些“儿童乐”和老式虾条。很多年轻人前来探店,似乎把供销社当成了“景点”。“压箱底”的喜字杯,在仓库放了几十年,当年一块八一个,还剩十几个,被他们“抢光了”。一些主城区的年轻人买走了“万紫千红”,说要送给家里的长辈。有人特意开车载着父母和孩子来溜达,帮老人找回忆,给孩子介绍自己最爱的童年零食。还有剧组预约,以后要来供销社门口取景拍摄“年代戏”……

东方红供销社能开到啥时候?70岁的老艾似乎没考虑过“退休”。记者采访时,他特意强调,今年夏天的时候,市供销社的领导来参观了好几次,看着保存完好的老房子,鼓励他好好干下去。老艾的言语中,透着那种“又找到组织了”的欣喜。

除署名外其他图片均由岳宏婷提供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