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Elm
小说《三体》里,有一种叫“思想钢印”的装置。
被打过思想钢印的人,会对某一事物产生狭隘偏执的认知。例如别人递给他水,他会本能地反驳:水是有毒的。即使别人告诉他,人体70%以上是水分,他也认为那是骗人的。最后人们懒得与他争辩,他还洋洋得意,觉得自己用真理说服了世人。
其实生活里,思想钢印随处可见。你肯定也遇到过这样的人,无论你如何摆证据、讲事实,他都一口咬定你是错的。并非他有意针对你,而是低层次的认知,让他只能看到他自以为的事实。一个人认知水平越低,思维越缺乏弹性,越是难以容忍不同的观点。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欧曾说: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最重要的。习惯性地反驳,恰恰就是将自己的眼界,隔绝于“不知道”的世界。认为别人一无是处,并非自己无所不知,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豆瓣上有个热门话题:什么是真正成熟的标志?一条评论获赞无数:有一天你发现,需要反对的人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参差,无非就是有人守着一份偏执,把路越走越窄;有人则以丰富立体的三观,容纳世界的多元,接受观点的多维。
作家吴军曾在演讲时,提到自己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刚下海做生意时,曾为十块钱与大排档老板激烈争执。后来他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板,在餐厅吃饭时被服务员误会“没有付钱”。他没有为自己辩驳,反而立刻再付一次钱,然后匆匆离去。他向吴军解释:“并非我不在乎钱了,而是对以前的我而言,十块钱可能就是半天的收入,对现在的我而言,用在争辩上的时间,足够我赚好几顿饭钱了。”
一粒石子落入井中,激起波纹阵阵,落入海中,则不见一丝波澜。一个人格局大了,很多事情也就变得不值一驳。
哈佛大学教授茱莉亚·达尔从小热爱辩论。渐渐地,她练就了能让所有人语塞的辩论术,曾经亲密的朋友却一个个疏远。
茱莉亚开始意识到,比赛中辩驳是为了获胜,生活中辩驳则往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力。为了执勤安排和室友争吵,是因为自己没有租单间的经济条件;试图说服老师修改课程评分,是因为自己没能取得更理想的成绩……想通这点后,茱莉亚将所有心思投入事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高中辩论队队长,到世界学校制辩论赛冠军,随着发展的平台不断进阶,茱莉亚发现不顺心的人与事越来越少。
她在TED演讲时说:“我们唯一能达成一致的事,就是无法在任何事上达成一致。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成长,使得无法达成一致的事情,变得微不足道。”
真正的高手,不在言语上争高低,只在行动上见高下。遇事不辩,并非示弱,恰恰是将有限的精力,用来深耕自己,提升自己。看过一段话,深有感触:“同样是有人在地上骂你,你站在山脚,会奋起反击;你站在山腰,会以为那是跟你打招呼。你站上山顶,眼中是万里河山,不见半点人间是非。”
一个人境界越高,越能以超然心态,包容和接纳别人的不同。倘若有一天,曾经的那些愤懑不平,开始变得风轻云淡,那么恭喜你,你的格局已到达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