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崔凯歌 生活报记者 吕晓艳
乐器不仅承载着演奏者赋予的旋律,流淌的音符也蕴藏着一段历史与过往。近日,生活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音乐学院图书馆、音乐博物馆馆长顾伟泉教授,一起探秘这座藏品五千多件的“音乐宝库”,倾听“馆藏宝藏”三架钢琴和它们背后与冰城音乐历史相连的故事。
施罗德钢琴:背后的故事让人心酸
第一架钢琴是施罗德钢琴。这架三角钢琴背后,沉睡着一段曾震惊中外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1933年,故事的主人公叫西蒙·卡斯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犹太人钢琴家,父亲约瑟·卡斯普是拥有百年历史的马迭尔宾馆老板。在当时,约瑟·卡斯普被日本人视为敲诈的目标。
1933年夏天,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的“天才钢琴家”西蒙·卡斯普回到哈尔滨度假,被日本宪兵队指使的白俄反犹分子绑架杀害。陈列在音乐博物馆的这架施罗德钢琴,就是当年西蒙在马迭尔宾馆弹奏过的,它也曾是当时俄罗斯侨民俱乐部使用过的钢琴,这架钢琴静静地讲述着动荡年代的人与故事。
缪尔巴赫钢琴:让人回忆心中的“第二故乡”
第二件“馆藏珍品”也是一架三角钢琴,是缪尔巴赫钢琴。它的主人公是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父亲,埃胡德的祖父母是在哈尔滨定居的犹太人,埃胡德的父亲也在哈尔滨长大,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齐齐哈尔、双城的中学任教,他教孩子们俄文和语文,当时看到这里的学校没有钢琴,就将一架三角钢琴送给当时任教的双城中学。埃胡德·奥尔默特在回忆中提到,直到临终前,父亲嘴里仍旧喃喃着中文,虽然当时自己无法听懂,但是他理解,在父亲的心里,中国哈尔滨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这架陈列在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中的缪尔巴赫钢琴,蕴含的不仅是对冰城学生音乐的启蒙,也是埃胡德的父亲对中国、对哈尔滨的深厚感情。
“美孚油桶”做成的低音二胡
是冼星海设计的草图
在哈尔滨音乐博物馆还有一个“重量级网红”,“美孚油桶”做成的低音二胡。它曾上过央视被七亿人“围观”。
这是一把有些特别的“自制”低音二胡,由一根木棍和一个美孚油桶组成,这把看似“简陋”的低音二胡,曾经在哈尔滨演奏过《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
1946年,延安大学鲁艺音乐家们走一路演一路来到哈尔滨,在当初乐器匮乏的背景下,民乐队中没有低音乐器来演奏低音。为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奏,冼星海画出了这把低音二胡的草图。
顾馆长感慨地表示,“这把低音二胡,蕴含着一种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仍然追求极致的音乐精神。”
别克钢琴:很多国际一线音乐家
弹奏或被伴奏过
最后则是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别克钢琴。这架琴键由全象牙制作的三角钢琴产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别克钢琴厂,号称是俄罗斯的“施坦威”,现在市面上已经见不到了。二十世纪初,它搭乘中东铁路的火车来到哈尔滨,顾馆长说:“我认为这架钢琴是音乐之城——哈尔滨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乐器,因为它是和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住所内使用的第二台钢琴同款(柴可夫斯基仅使用过两台钢琴),我曾经在柴可夫斯基庄园中的钢琴照片中进行过仔细核对,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同款钢琴。”
这架钢琴曾经服役于中东铁路俱乐部,也就是现在的铁路文化宫。历史上很多有名的音乐家都来哈尔滨献艺过,特别是当年俄罗斯最著名的音乐家。例如夏里亚宾、海菲兹、艾尔曼等等,这些国际一线的音乐家们大都或是弹奏过这架钢琴、或是被这架钢琴伴奏过。
1946年以后,延安鲁艺音乐家们来到哈尔滨演出《黄河大合唱》时,这架钢琴也曾被作曲家寄明(《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曲作者)用作钢琴伴奏。这架钢琴的旋律,始终流淌在哈尔滨音乐长河的历史中。
图片由哈尔滨音乐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