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记者 李丹
都说双胞胎有心灵感应,做起事来也一个风格,这句话用在绥化海伦市53岁的陈立艳、陈立平姐妹的身上的确不假。她们二人于9年前创立海伦市阳光志愿者协会,携手做志愿,助困、解难。“黑龙江省道德模范”、“龙江好人”的光荣称号就是对她们的肯定。4日,在雷锋日到来前,生活报记者采访了她们。
姐妹组队献爱心
由于忙着准备雷锋日的志愿活动,在记者采访时,陈立艳稍显忙碌。“我5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我们,失去母爱的我,是在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关爱、祝福声中成长起来的。我虽然失去了母亲,但我不缺少爱,因此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家庭的关爱、社会的温暖,对于一个弱小孩童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此时,陈立艳的声音有些哽咽。
真正走上公益事业道路还得从1997年说起,当时年仅10岁的李春是当地一个家庭捡来的孩子,养父母年事已高,交不起学费。陈立艳得知后,便和姐姐陈立平一起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让李春像同龄人一样,走进渴望已久的校园。
之后,每学期开学之初,陈立艳都去看望他,为他交学费、购买课外书籍、送去生活用品。寒暑假,陈立艳还把李春接到家里玩。衣服从里到外都给他换成新的,带他洗澡、理发。“我俩做的这些事都是小事,亲戚朋友们渐渐地都知道了,25个亲朋好友就自发地组建起QQ群,和我们一起做公益。2013年,我们建立了海伦市阳光志愿者协会,我是会长,姐姐是副会长。”陈立艳说。
帮助残疾家庭联系廉租房
团队成立后,同在当地信用社工作的陈立艳、陈立平越发忙碌,每到周末,姐妹俩就带着家里人慰问孤寡老人、帮残疾人解决困难。邻居们都说,这是有爱心的一大家子人。
问及坚持做公益事业靠的是什么?陈立艳深有感触地说:“一点儿帮助就可能让别人体会到渡过难关的快乐,一点儿安慰就可能让那些鲜活而需要帮助的人走出阴霾,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我做公益事业永恒的动力。”
姐妹俩帮助过的闫振国,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母亲是聋哑人,只能靠哥哥外出打工赚来的钱供他上学。得知这一消息后,陈立艳心想:“我必须帮他!”就这样,陈立艳在家里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和家人一起资助他。闫振国读研究生时勤工俭学,拒绝了姐妹俩的资助,如今他在长春参加了工作。
50岁的刘庆和打工时,腿部受伤,全家人住在泥草房里,妻子、儿子全为智力残疾。“第一次家访时,墙不能使劲靠,一靠就掉土。大铁锅里,看不出做的什么菜,灶台上放着一碗面片,还落了一层灰。”看到这一家人,陈立艳、陈立平两姐妹很难受。“我们团队后来帮着联系了廉租房,帮助孩子找合适的学校,还募捐了5000元钱。这一家人搬入廉租房后,我们还帮忙购置了全新的家电,现在刘庆和已经能靠打零工改善家里环境了。”陈立艳表示。
组织志愿活动超千次
“爱心活动永远在路上”是陈立平、陈立艳双胞胎姐妹的座右铭,她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近年来,陈立艳同哈医大签署了“无偿捐献眼角膜协议”,还两次去哈尔滨红十字会,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可惜都没有遇到合适的配型!”采访中,陈立艳表示:“我不会放弃,如果有人需要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捐出我身体的每一个器官!”
2016年,海伦市伦河镇一个叫王磊的20岁男孩,患有可治愈性的白血病,孩子的奶奶和母亲找到陈立平,讲述了孩子整天忍受着病痛折磨,还因无钱医治感到苦恼绝望,甚至想要放弃生命。陈立平想着不论能量大小,哪怕是杯水车薪,也要尽量帮助这个孩子渡过难关,随后她在筹款平台上发起对王磊白血病的募捐,共收到爱心人士的善款25000余元。正是因为她多次的关心和极力的帮助与资助,孩子有了生的希望,有了战胜病魔的动力,她所带给患者及家属的不只是物质的资助,更有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尽自己微薄之力,做社会有用之事”,陈立平、陈立艳双胞胎姐妹用温情关注弱势群体的无助与凄凉,用行动默默帮助他们走上平坦的生活之路。两姐妹九年来组织志愿活动超过一千次,累计10000多人次的志愿者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了超过十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几年来,协会捐出200万元爱心捐款、共资助贫困学生直到高中毕业的达60多人、帮助贫困家庭500余家,结对子帮扶小组3组、服务对象2万余人、五星级志愿者60多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